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多华  朱昱熹 《传媒》2021,(14):30-33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反转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本文基于2020年反转舆情案例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复盘剖析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的深层原因和发生机制,特别对舆情发生、反转和澄清各阶段的特点进行研究,并由此提出"政府、平台、媒体以及网民多方参与、多元互动、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
李净  谢霄男 《东南传播》2020,(3):100-101
保障网民言论自由的同时有效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一大攻坚难题。从介入时机、基础保障等角度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结合大数据"4V"特征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路径尚存在拓展、创新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大数据对化解网络舆情攻坚难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切实提升民众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满意度,我们有必要从治理过程与治理方式等层面对大数据嵌入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4.
现如今,随着现代化水平迅猛提升,电子化产品普及,自媒体平台不断更新涌现,使自媒体对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力,自媒体已完全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它的平民化,公开性使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呈现到社会公众面前。伴随自媒体的普及化程度日益提高,它所带来的影响力愈来愈广,自媒体所具有的特点给政府治理网络舆情设置了阻碍,政府应该开辟新路径,及时有效地治理网络舆情危机,掌握舆情主动权。本文就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存在的困境和相应解决措施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网络舆情的生成与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合理运用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季节性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组成部分,其生成与发展通常呈现出周期性、季节性特征,在部分地区、特定时间反复发生,最终引发和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对此,唯有积极应对,找出合理的治理对策,才能减少网络"季节性舆情"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从大数据视域下,立足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实际情况,剖析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指标,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响应机制,为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决策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述的"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网络舆情风险频发,对国家推进互联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技术为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使网络舆情的监测方式和治理形态发生重大变革,开启了网络舆情治理的新时代。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内涵出发,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现状,探究大数据视域下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网络舆情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理念的偏差和思维的误区,"结构性疏导"不仅是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和风险治理的应然之径,也是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实践的前瞻性需求.树立基于结构性疏导的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理念,可以通过传播结构和社会结构两条疏导路径,实施有效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消减结构不良因素,从而遏制网络...  相似文献   

9.
王平  胡洁 《东南传播》2018,(3):61-64
切实关注涉农网络舆情,是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抓手。随着农村社会化改革与城镇化进程,涉农网络舆情问题治理成了政府治理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针对人民网百姓呼声平台及三农舆情的考察,系统分析特色,实证调研百姓呼声2015-2016年江苏三农舆情帖子,归结了涉农网络舆情政府涉农舆情治理的负面效应。基于此,利用网络化治理的理论视角提出涉农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17年2月,"广西政府官员宴请吃穿山甲"的微博话题引起网民热议,引发舆论热点.本文通过对"吃穿山甲"事件中的舆情分析,认为政府在舆情应对上应顺应社会治理结构变化、直面舆论关切、建立良性官民话语关系、重视情绪传播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力,从而为有效牵引舆情走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昕 《新闻世界》2013,(7):151-152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股影响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以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策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时代,网络早已成为大众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治理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危机下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执政能力.当前,各地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建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结合当前政府舆情应急处置现状,以此次南京重大公共危机应急处置为视角...  相似文献   

13.
郝悦冰 《新闻前哨》2023,(12):69-70
在持续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与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科学防范与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全新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经历萌发期、爆发期、扩散期三个阶段,在明确各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后,逐步探索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可以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4.
当今,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政府介入的SIR网络谣言传播模型,较为准确地描述舆情发展情况,为谣言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经典SIR模型为基础,引入了政府介入因素,构建了一种改进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并使用MATLAB R2016a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再进一步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政府在舆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政府的介入会对网络舆情的爆发时间、谣言规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网络谣言传播趋势,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楠 《传媒》2021,(12):53-55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民间话语等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内容,给社会舆情治理带来许多新挑战.政务新媒体是开展社会舆情治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网络议题设置、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疏导等功能.本文认为,应以《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提升政务新媒体内容质量,创新政务新媒体服务方式,加强政务新媒体社群建设,发挥政务新媒体的社会舆情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含义与特征,揭示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刘鹤 《今传媒》2021,29(4):124-129
社交媒体已成为网络舆情生成的主要平台,探究社交媒体舆情爆发的机理对妥善应对舆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社交媒体环境下舆情形成过程中源发、发酵、扩散、爆发、消散等不同阶段的交互作用,以及最终酿为舆情事件的机理,并根据社交媒体舆情的生成机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政府治理机制、社交媒体行业自律机制和用户自觉机制三个层面协同治理、疏导社交媒体舆情的策略,为社交媒体舆情的应对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楠 《今传媒》2023,(3):154-156
当前,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导致负面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艺术院校网络负面舆情发生的规律特点、传播特征较普通高校存在其特殊性,舆情产生的原因也与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师生特点相关。本文通过对艺术院校舆情传播规律、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网络舆情危机解决的合理路径,旨在为提升艺术院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舆论逐渐转向网络空间,促生了新的媒介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拟态环境",非规范化的网络舆论导致"后真相"事件频发。通过分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传播趋势,发现事件反转后的舆情量,远比不上最初由摆拍、谣言引发的舆情关注,即便调查处理结果与开始的"事实"大相径庭,滞后的"后真相"也无法抹平公众已经激起的恐慌情绪。要防止后真相事件愈演愈烈,需强化网络媒体责任,构建行业性监管规则,更重要的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李莹 《新闻知识》2022,(2):37-44
本文以"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分析突发特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不同媒介发展水平城市的网络舆情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舆论治理对策.利用Python抓取新浪微博相关数据,对于结构化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非结构化数据,采用自然语言分析工具,采集主观性文本信息内容及蕴含的舆论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