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维东  曹兰 《传媒》2018,(13):64-67
社交媒体催生新的传播格局,使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呈现出瞬时爆发、难以预测、破坏力强等特点.本文在审视舆情事件生成的动因、演变规律及消亡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新范式,提出应建立舆情生成期的预警机制、健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机制、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2.
郝悦冰 《新闻前哨》2023,(12):69-70
在持续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与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科学防范与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全新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经历萌发期、爆发期、扩散期三个阶段,在明确各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后,逐步探索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可以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3.
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格局,变革着舆情生成与传播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机制,指出共情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舆情热点的触发模式之一.社会化媒体基于特定的网络空间关系,存在不同的舆论自净化现象,存在基于网络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情形,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型议程设置功能.文章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独特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给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社会舆情的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突出,社会不确定性增加.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为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网络社区、自媒体、社交媒体异常繁荣,这造成网络舆论呈井喷之势.几乎所有公共事件都受到网络舆情影响.从2003年非典爆发、孙志刚事件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16年山东爆发的疫苗案等大大小小突发公共事件,不断挑战着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为社会的舆情应对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为社会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社交媒体在重大舆情事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公众对于信息的获知、传播、讨论都离不开社交媒体。然而在当下的后真相时代中,当舆情事件爆发时,社交媒体中充斥着谣言、诱导与情绪化的表达,社交媒体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相应产生着负面影响。本文就后真相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交媒体在舆情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对社交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参与风险传播的程度日益加深,寄生于高校的社交媒体更是在校园舆情的风险生成与风险治理中搅弄风云。以学校冠名的具有强自治权的QQ空间表白墙是一类特殊的社交媒体平台,一方面它是感知风险的吹哨人,发挥监测风险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属于个体化用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成为生产风险、传递风险的“滋事者”。校园舆情中风险的规避与化解有赖于校方与QQ空间表白墙所有者的联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庄倩 《传媒》2023,(24):48-51
社交媒体作为日本政府数字战略布局中的关键环节,成为解决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从生存环境、发展理念、传播实践三方面来看,日本政府通过改善网络环境提高了企业及民众的社交媒体参与度;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上网低龄化,以包容、实用和安全作为社交媒体的发展理念;为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广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政治宣传、防灾救灾、舆情监测工作。日本政府面对技术冲击时的自我革新以及其社交媒体的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会热点事件常会成为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风暴眼,应对不当就会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微媒体社交网络也促使舆情的发展朝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演化,因此在现阶段舆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变得更深更广。在微媒体社交网络对舆情演变起着重要作用的当下,以天津"8.12"爆炸事故及青岛大虾事件为例,阐述了舆情形成的原因,讨论和分析了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毅 《兰台内外》2020,(8):34-35
借助社交网络分析工具,对在线社交媒体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影响力进行量化刻画,并寻找社交网络分析中相关联的指标。基于成都A校食堂问题事件的微博转发数据,通过构建分层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这些指标与网络舆情事件影响力的相关性。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当前在线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的发展降低了公众参与话题讨论的准入门槛,给了公众话语表达的机会,公民的监督权和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同时,一些网络事件呈现出突发性、难预测性等特征,对现有的舆情治理体系提出了挑战。网络舆论引导的科学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本文从融媒体时代的舆情生态变化、舆情研判的原则以及路径优化三个方面对科学有效的舆情治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前,自媒体、媒体社会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有鉴于此,对引发社会舆情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爆发点作一番观察,分析其在当今网络舆情中的作用以及基本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对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提升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无疑具有传播学上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扩大以及移动手机媒介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逐渐成为公众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以及网络舆情的爆发地,自媒体时代媒介功能的变迁、受众网络舆情的诉求,给地方政府部门带来了压力,也为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了机遇。通过对商丘市政府部门对"治污关店"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措施进行了个案分析,提出了地方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社交媒体越来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场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在一些重大公共性事件发生、发展、传播和消退中,事件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当事人的言行举止会引得公众关注、"站队",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些负面情绪,如仇官、仇富等,会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在社交媒体上引爆网络舆情,引发舆情危机。笔者选取2020年社交媒体网络舆情的代表性事件——艺人谭松韵母亲被撞身亡为例,探讨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传播路径,突出特征,最后,探讨网络舆情治理模式,以期对现实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社交化媒体经历了从中心化大众传播到去中心化群体传播再到再中心化的匿名传播阶段,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加速、影响扩大提供了基础条件,谣言机制也因此发生了把关缺失与匿名传播致使“公关危机”、新闻失实与群体感染催化“谣言风暴”以及线上线下联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加速“沉默螺旋”的群体传播嬗变。文章围绕谣言机制的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集中公共话语权与重塑新闻伦理价值观、防治网络暴力与构建舆论和谐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社会公信力与规避“塔西佗陷阱”等对策,试图从“防与治”角度瓦解和消融社交媒体中的谣言机制,保障网络舆情的良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时代带来了复杂性进一步加剧的传播新生态。中国体育网络舆情新的传播生态中呈现出与其他类别舆情不一样的传播特征,在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构建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处理好媒体关系以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重视和善于发挥体育正面舆情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具有方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效果扩大化、媒介联动化的特征,但是当突发事件爆发,媒体应对的实际操作时,却多有误区,表现在当事方封堵信息,设置报道障碍;信息发布迟缓,舆论应对不力;发布虚假信息,传播技巧薄弱等方面。因此,转变应对观念,及时主动公开信息,搭建网络平台,与网民有效互动,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发展,加强媒体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并强化监察评估,构建舆情问责机制,便成了媒体应对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具有方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效果扩大化、媒介联动化的特征,但是当突发事件爆发,媒体应对的实际操作时,却多有误区,表现在当事方封堵信息,设置报道障碍;信息发布迟缓,舆论应对不力;发布虚假信息,传播技巧薄弱等方面。因此,转变应对观念,及时主动公开信息,搭建网络平台,与网民有效互动,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发展,加强媒体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并强化监察评估,构建舆情问责机制,便成了媒体应对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引入危机管理要素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题演变规律,为精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与动态决策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以特定突发事件的事实文本数据为来源,利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构建动态主题演化模型,挖掘社交媒体突发事件中的阶段划分与话题,并归纳出舆情危机的构成要素。[结果/结论]以PPRR和4R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将舆情发展划分为方兴阶段、爆发阶段、波动阶段和消寂阶段,将工作任务划分为预备力、反应力、缩减力和恢复力4类,最后提出网络舆情治理模型。  相似文献   

19.
点对点、点对面的精准互动传播,使微信平台与受众之间的对话具有一种独特的隐蔽性,使得危机信息和舆情的传播在源头上难以过滤和识别,管控难度较大。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机制为例,探讨社交自媒体在危机舆情产生与传播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继而探索社交自媒体危机舆情的有效管控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细化社交机器人对网民情感的干预机制,同时从实践上为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提供建议参考。[方法/过程] 以仁济医院赵晓菁事件为例,利用朴素贝叶斯方法计算微博情感倾向,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确定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在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情感关系。[结果/结论] 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的情感关系随舆情阶段演进发生变化,在爆发期,社交机器人放大了意见领袖对普通用户的情感影响;在成熟期,社交机器人影响式微,普通用户的情感反作用于社交机器人与意见领袖;在衰退期,三者保持较为独立的情感关系。此外,社交机器人的影响策略具有隐匿性和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