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海上风力发电正在步入大规模开发阶段,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更适宜规模化开发等明显优势,使得近海风力发电技术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本文通过统计和分析国内外海上风电机组支撑结构的专利申请文献,从申请总量、重要申请人、技术分支、技术演进等方面,对海上风电机组支撑基础结构的专利技术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对我国海上风电机组支撑基础的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顾为东  周志莹  邱涛 《资源科学》2009,31(11):1856-1861
近年来,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时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其中电力的缺口尤其明显,同时更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迫切需要改变能源格局,改善生态环境,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应用.位于长三角的东台、如东、大丰三市浅海辐射沙洲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地质务件优越、灾害性气象概率低、没有航道、没有大型渔场和地下线缆,又地处电力负荷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好、人才基础厚实、资本市场发育良好、内在动力强等优势,非常适合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发展空间巨大,如开发其中15%的风能资源,即可兴建一个相当于年产4250×10~4t标煤(相当于年开采量2980×10~4t原油)、每年减排1.12×10~8t CO_2的永续绿色能源基地,不占用耕地、不产生移民、也没有生态安全问题.本文针对海上大规模风电场间歇和波动的巨大电能难以为电网承受的难题,提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负载相结合的新路径,建设若干"无碳型"高耗能绿色重化工产业,利用风能替代化石能源,实现"高碳能源向无碳能源"的跨越;建设一系列利用非并网风电直接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和规模化制氢的产业基地,100%利用海上风电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和制氢,由输电上岸变为输淡水上岸、输气上岸.  相似文献   

3.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来形容“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的正式发布;与此项最受关注的风电技术标准同时审定并于8月5日发布的风电国标共有侣项,涉及大型风电场并网、海上风电建设、风电机组状态监测、风电场电能质量、风电关键设备制造要求等风电产业发展目前急需的多个标准。  相似文献   

4.
江苏风电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沿海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江苏风电产业存在着诸如风能资源、区位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优势,面临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海上风电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或困难,需要应对来自技术、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优化政府政策安排,是加快风电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3)
随着风电技术的越来越成熟,风电场的开发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大发电集团都在全国寻找风资源好的区域进行风电场建设,从西北的荒漠地区到南方的山地地区。在一些南方地区比如云南、广西、贵州、湖南等,虽然总体属于风能资源贫乏区,但局部地形对风速的显著影响使得部分山区的风能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然而在南方山地地区大规模发展风电场项目,项目占用森林和林地面积大幅上升,违法违规使用林地、野蛮施工、植被恢复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对森林生态功能、森林景观等造成较大损害。为防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继发布多项政策来规范山地风电场的用林手续。这就导致部分企业因为风电场建设项目用地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项目停工,投产时间拖后。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对部分风电企业如何摆脱面临的林地困境起一点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德国在海上风电场的技术研发上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目前,大约已经安装了500兆瓦的沿岸风力发电站。不过,种种因素的阻碍,以及对技术的高要求,使得德国的风电项目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赌博。  相似文献   

7.
《青海科技》2014,(3):30-31
作为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德国在海上风电场的技术研发上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目前,大约已经安装了500兆瓦的沿岸风力发电站。不过,种种因素的阻碍,以及对技术的高要求,使得德国的风电项目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赌博。在德国纽伦堡以北20公里的埃朗根市有很多复杂的工业建筑,西门子很多能源实验室和能源工厂均隐身其中。在这些建筑中,有一个钢铁和铜制的巨型机器,能将交流电大规模转换为直流电,产能达30兆瓦。这个机器即将离开实验室,安装在德国北海沿岸,经受暴风骤雨的考验—因为德国需要在这片沿海地区开发风能,建造史无前例的海上风电场。风能开发是德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的重点项目。不过,种种因素的阻碍,以及对技术的高要求,使得德国的风电项目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赌博。"没有人知道‘能源转型’将耗资多少,"慕尼黑大学能源经济学家凯伦说,"特别是那些作为试点项目的风电站。"  相似文献   

8.
吴丰林  方创琳  蔺雪芹 《资源科学》2008,30(11):1640-1647
在研究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本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评估;汇总了该地区1997年~2006年间的风电场装机情况以及对应时间序列的社会经济相关指标,总结了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现状;根据风能禀赋、土地覆被类型以及已有和规划修建风电场等影响指标,以10km×10km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研究区划分为5852个基本网格,通过格网分析的方法,对环渤海地区风电场选址和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布局适宜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将风电产业基地布局的适应性分为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较低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建设1 850×104kW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和风电场选址方案,以及相应实现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建设环渤海地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与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的设想,该基地包括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山东半岛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和冀西北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最后提出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布局以及相关非并网风电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9.
许峰 《中国科技纵横》2009,(12):141-141
风能作为大自然中一种自然存在的能源,在我国不少地区已经建有大量风力发电厂,但是在沿海区域海上风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才刚刚起步。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工程先例,充分发掘我国沿海风力资源的所在,根据具体地形情况规划出合适的风电电场,提出合理的施工要求,按照目前国内的船舶设计与制造水平完全可以达到与满足风电场运输安装需求,希望在今后能通过这一领域的大力发展为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多一种应对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在海上风电场竖立的海上测风塔越来越多,基本上每个海上风电场都竖立1~2座海上测风塔,目前全国已建海上测风塔不少于15座,通常海上测风塔设计使用年限为3~5年。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海上测风塔的使用年限到期后,如果没有其它用途,就需要拆除。废弃测风塔的拆除对海上风电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保证作业区域的渔业生产、通航和海洋环境等都有长远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海上测风塔平台拆除的相关技术,对我国海上风电测风塔建设拆除所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敏  金春鹏  顾为东 《资源科学》2009,31(11):1870-1879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的应用,是探索一条中国特色风电多元化发展之路,建设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是我国风电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以"非并网风电理论"为依据、以我国风能富集区的大规模风电场建设和运营为重点,涵盖其前向关联度大的风电设备零部件研发和制造、风机组装、电控系统等产业,后向关联度大的有色金属冶金、盐化工、大规模海水淡化、规模化制氢制氧等高耗能产业,以及侧向关联度大的风机运营维护、风电场观光旅游、风电项目投融资管理、金融保险等产业,构成可涉及三次产业、多方位、多产业链交织的现代综合产业网络体系.首先,本文阐述"非并网风电理论"的形成、发展至成熟的成长过程,以及对构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作用;其次,在理论和可行性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构建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再次,分析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各构成主体的产业特性、技术水平、空间布局和龙头企业状况,在此基础上绘制我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图谱,并重点分析产业体系的功能结构状况和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最后,对非并网风电直接应用于高耗能产业的典型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清洁能源,风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约束下,近年来,中国风电规模也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风力发电过程虽然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但从产业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在设备制造、运输、安装、运行、废弃等环节也会带来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因此风力发电并不是零排放的能源。本文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了100 MW海上和陆上风电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情况,重点分析了不同功率风机的风电场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分析了一般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海上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为1.49 g CO2/kWh,陆上风电场平均排放量3.62 g CO2/kWh,均远远小于传统火力发电,比较而言,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海上风电系统更具优势;②在全生命周期污染物排放方面,海上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污染物的排放量要小于陆上风电场,且具有更短的能源回报时间,经济效益更高,对环境更友好;③在全生命周期中,风机的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总温室气体排放的40%以上,同时风机生产所排放的污染物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约占整个生命周期影响的50%以上;④配备更大功率的风机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MM5模式在风能资源普查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应用MM5模式以2001年4月辽宁省沿海及近海海域为例试验了中尺度气象模式在风能资源普查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模式基本能够反映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等复杂地形下的风场特征,也基本能够反映风能资源参数的分布以及风速的变化情况。可以模拟出风能资源量的相对大小分布,并识别出辽宁省近海、海岛、沿海以及内陆一些地势较高的山口地带风能资源比较丰富,但模拟的风能资源量偏小,特别是对大于10m/s的较大风速模拟得明显偏低。试验表明,MM5模式对大范围区域风能资源的宏观评估以及风电场宏观选址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应用价值,但目前还不足以定点模拟和确定风电场场址位置,但数值模拟作为风能资源普查的一种新型手段有发展和研究价值,是未来风能资源普查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域广阔,太阳能和风能源资源十分丰富,足以满足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等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技术已趋于成熟。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产业、应用和成本的现状,指出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规模迅速发展,发电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清洁电力能源;在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扩大的推动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技术和经济性都将达到与常规能源相当的水平,从而推动能源变革与转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推动分布式风能利用的意义出发,分析了世界范围分布式风能利用的发展现状和政策机制,对比讨论了我国分布式风能利用的现状和相关政策,说明了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障碍。重点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分布式风能发展的前景与发展路线图,指出未来将在分布式风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分布式风电场开发、分布式风能利用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高技术研发与创新、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推广,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分析说明了分布式风能利用技术创新的需求,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的建议。通过技术、政策、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的协同创新,推动包括分布式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实施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海燕  方创琳  蔺雪芹 《资源科学》2008,30(11):1667-1676
中国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阶段,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能源短缺,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大力发展风电产业能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和减少环境污染。西北地区是中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风电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目前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正在规划和筹备,风电行业也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已建和在建的风电场23个,总装机容量达到140.09×104kW,预计到2010年末西北地区风电站总数将达到43座,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828.83×104kW,到2020年有望达到3 200×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约占16%左右),约占全国预计装机容量的30%。西北地区风电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该地区风电大规模开发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风能资源开发态势和风电开发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找出了西北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大规模并网及非并网风电发展目标,以此为指导,规划布局了66个风电场址。根据规划风电场址整合出2个国家级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即北疆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和甘肃酒泉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产业基地,两个风电产业基地构成了我国西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针对每个产业基地提出了相应的非并网风电产业布局思路,最后针对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和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凭借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政策支持,意大利近年来风力发电发展迅速。意大利风电发展规划明确,风电在其未来能源框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潜力巨大。中国风资源利用规模不断扩大,风电设备制造技术显著提升,海上风电有了实质性发展,中意两国在风电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在介绍意大利风电行业发展现状、规划和监管体制的基础上讨论意大利风电相关政策,分析中意两国风电企业合作现状,阐述两国风电领域的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18.
王卫远  李睿元  杨娟  何倩倩 《科技通报》2012,28(9):47-49,53
建设近海风电场时,风机所处的海洋环境十分复杂,在复杂的气象水文条件影响下,风机基础周围会出现冲刷坑,进而影响风机基础的稳定。所以,风机基础的局部冲刷深度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采用埕岛油田海洋平台基础局部冲刷现场观测资料,对国内常用的两个计算基础局部冲刷深度的经验公式(韩海骞公式和王汝凯公式)进行验证,发现该海域波浪对泥沙的作用不可忽略。运用波流合成速度代替纯潮流速度,改进的韩海骞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最后,对与埕岛油田海域环境相似的拟建的风电场工程风机基础的局部冲刷深度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天津近海风能资源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娟  李明财  任雨  熊明明 《资源科学》2011,33(10):1999-2004
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中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海地区由于风速较大,以及可利用面积大等优点,近海风电是未来风电发展中一种新的趋势,但海上气象要素直接观测困难,需要通过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其可利用性及开发潜力进行评估。本文利用MM5/Calmet模式模拟了天津沿海地区的较高分辨率(水平分辨率1km×1km、垂直分辨率10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并结合实测数据对其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天津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及风速的逐日变化趋势均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3个测风塔年平均风速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11%、12.99%、6.14%,可为天津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风速大小年景分析得到天津沿m2,海且地有区效多小年时平数均长风,风能资资源源状分况布较状好况。,发现天津近海海域年平均风速在(6.6~7.0)m/s,平均风功率密度超过340w/m~2,且有效小时数长,风资源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