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智慧学习环境作为建立新型师徒共同体的基础,本文从访问层、技能训练层、技能传承社群层、基础设施层四个层面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平台,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师傅社群、徒弟社群和技能社群支持下按照职业技能推送方式的不同建立用于职业技能传承的师傅主动型共同体、徒弟主动型共同体和智慧配对型共同体。在构建师徒共同体职业技能传承模型的基础上,制定以职业技能为目标、以目标分解的任务为目标缓冲区、以完成任务的有效动作为操作指导的职业技能传承课程开发策略,设计职业技能传承课程开发流程并实施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发展让"智慧"的概念延伸至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智慧校园"建设的提出已经不只是停留在理念上,学校、教育部门正在努力推进智慧校园的工作,智慧学习环境是校园智能技术的集中体现。本文从智慧校园建设出发,围绕智慧学习环境建设,重点探讨关于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平台、教学平台的建设对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翠红 《职教通讯》2017,(36):55-58
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学习环境为学与教变革提供了基础。分析了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指出新型学与教方式的特征是以学为中心、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新型学习方式及教学模式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教学方式变革实践提供具体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4.
学习环境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追求卓越智慧目标的智慧学习环境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它具有个性化、适应性、泛在性。随着学生个人发展要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不断成熟,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必然。在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包括基于定制服务的个性化学习、基于情境体验的有效学习、基于技术手段的混合式学习及基于开放资源的无边界学习。探讨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落实教育信息化要求,实现“智慧人”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6,(9):25-31
以集体智慧为特征的社会化学习是智慧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形式。文章阐述了社会化学习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其主要技术支持。为了对社会化学习进行有效支持,文章通过对社会化学习信息的有效采集与归类,构建了社会化属性信息模型,并从六个维度刻画社会化特征,有效解决了智慧学习环境中社会化属性信息的分类与描述问题。基于该模型,文章设计了社会化学习支持服务框架及其服务机制工作流程,为智慧学习环境下社会化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构建适应学习者个性需求的学习环境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智慧学习环境是虚拟学习环境和个人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它可以实现虚拟环境与学习主体的深度融合,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支持学习者的社会性协作交流。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个人学习空间、社会化学习平台、学习资源中心、课程管理系统、辅助学习工具五个模块。在智慧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先进性、实用性、个性化的原则。基于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和社会性网络服务平台而构建的开放、真实、协作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便捷、舒适、有效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发展为新学习环境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智慧学习环境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当前国内外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成果,从智慧学习环境的理论与概念、智慧学习环境设计与技术、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应用研究等方面,分析了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对智慧学习环境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2015,(8):40-45
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和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观点。文章首先分析了情境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当前研究在社会情境关联、学习社群建立和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界定了移动情境学习环境的概念,剖析了其特征,构建了移动情境学习环境模型,并提出移动情境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和关键技术四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智慧教育环境是智慧学习发生和发展的外在条件。面对教育信息化、学习方式泛在化与智慧化的新诉求,如何创立一个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环境,已成为建构性学习和教育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从智慧教育的概念、特征入手,结合对智慧教育环境的功能构架和构成要素的探讨,提出智慧教育环境模型以及智慧学习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2019,(4):19-25
智慧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服务。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分析技术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因此开展学习分析模型的研究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学习分析模型要素的综述,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目标划分理论、数据分析方法及教育评价与测量理论为基础,从学习数据变量、学习数据类化、学习数据处理和学习测评服务四个方面建构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分析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学习服务智慧化导向下的学习分析机制:多源动态学习数据的高效采集和存储机制、多模态异构学习数据的智能管理和分析机制、多通道分析结果的模型自适应反馈机制。文章所提出的学习分析理论模型及其机制,将提高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学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诉求,是当今智慧学习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多媒体及网络教室面临的教学困境,认为重构教室环境、创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新型教室环境是一种必然趋势,充分利用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等来装备教室和改善学习环境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其后,本文提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应体现在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和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方面;最后,文章分析了"高清晰"、"深体验"和"强交互"三种典型智慧教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智能性是未来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未来课堂应为课堂主体而建,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它是一个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环境与活动的智慧学习环境。未来课堂不仅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空间,还应体现出对课堂主体教与学活动支持的智慧性。智慧性主要体现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资源和服务层面等方面,其实现技术主要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层面,其中硬件技术主要包括所有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技术、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软件技术则主要是指各主体间的信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及信息的推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3.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建设"智慧型"校园,不断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数字校园的缘起、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智慧校园的五个基本特征和定义,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文章最后提出了支撑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即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校园移动互联技术、社会网络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字资源的组织和共享技术。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型教学环境,以助力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推动课堂革命,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文章以四川大学为例,首先介绍了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理念和设计思路;然后,文章从多类型教室、教学扩声、环境控制、公共空间、互动系统、信息服务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四川大学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实践;最后,文章基于对高校教育技术机构主要传统业务之发展趋势的分析,针对智慧教学环境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关思考,以期为高校智慧教学环境的研究、建设和运行提供借鉴,并推动智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WebX.0正由连接信息的简单网页发展为连接人类智慧的愈加复杂和智能的元网络(Meta Web),这对传统的由“教”的一方驱动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挑战.对环境整体而言,环境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有利于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对学习者而言,当学习者面对多种网络组成的复杂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学习环境时,根据自身的需求构建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IE)是促进其学习的最有效方式.因此,WebX.0时代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应当以创设网络学习生态和利于学习者构建PLE为目标,以学习者的需求为起点,提高“以学习者为中心”、“标准化”、“一体化”、“开放化”的程度,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在复杂网络学习环境中通过构建PLE进行的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6.
邓琴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1):180-182
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师生带来不一样的教与学体验,并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技术支撑。智慧学习环境理论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成果,诸多高校正在探索建设智慧教室并有一些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各有优缺点,能够为建设智慧教室提供思路和经验。基于此,对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列举典型建设案例,以期为智慧教室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例参考,使智慧教室建设真正服务于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环境偏好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华中地区H大学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学习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智慧教室环境偏好量表"和"大学生学习策略量表",调查了大学生在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学习环境主要偏好、学习策略整体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智慧教室环境持积极认可的态度,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策略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学习环境偏好与学习策略显著正相关。此结论表明,改善大学生对智慧教室环境的偏好对于提高其学习策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constructivist smart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quickly emerging as an alternative classroom model that integrates active learning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learners’ socialization and achievement. This research examines pre-service teachers’ (n?=?462) preferences toward this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predi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nectedness and other crit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features. All pre-service teachers had at least one semester of actual experience as participants learning in this environment. The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and a series of linear regression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s. Connectedness wa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ll smart classroom features examined: inquiry learning, student negotiation, reflective thinking, functional design, multiple sources, usefulness, and ease of use. Pre-service teachers who preferred constructivist smart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s tended to be those in their first year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s well as those with higher levels of technology self-efficacy. Gender was not observed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preferences. The findings show connectedness to be a central and critical feature that can be used to cultivate more appropriate environments from the participants’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9.
智慧教育促使教育发展掀开新篇章,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普及。如何创设以及创设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以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习者需求成为研究重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海尔近几年推出的智慧家庭进行功能与技术分析,以书房为例构建虚拟家庭智慧学习环境,提出家庭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意见,促进智慧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智能化课堂学习数据分析多是基于教学互动和学习结果反馈等显性学习行为实现的,可穿戴的脑机接口设备能够测量学生的认知负荷、注意力、情感等内隐状态,为智能化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本文构建了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化课堂应用模型,通过脑机接口与移动终端的结合,实现师生教与学风格识别匹配、学习者脑波状态测量、教师教学行为智能化支持、学生复杂能力评测等智能化教学任务。为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两项实证研究,验证基于脑机接口实现学习风格分类的可能性,分析了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特征,并基于学生教学活动的注意力特征提出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