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  相似文献   

2.
校长的“主张”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至少包括办学主张、教育主张和育人主张三方面。校长的主张是“生长”出来的,它至少有三大来源:校长所在的本土文化生态和学校文化生态、校长所处的时代以及校长的生命实践。对于已经“生长”并“提出”的主张,需进一步思考:“主张”与“学生立场”的关系、“主张”与“教师发展”的关系以及“主张”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如此,才能使校长的主张与人的生命成长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3.
所谓语文教育的生命维度,就是把语文教育置于生命教育的关照之下,找回失落的人的生命,使教育重新回到它的原点。在此观念之下,需要对教育的基本要素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流派迭出纷纭而莫衰一是,方法层出不穷而徒劳无功”。当下,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理论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概念,教师主观上想找回失落的学生主体意识,但如何为之,亟待在实践中探讨。笔者以为,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记性”,引导学生的“悟性”,追求学生的“灵性”,这是开启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张金卡,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作文教改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提出要“蹲下生来看学生”,这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更是要求教师放下“居高临下”,做“平等中的首席”。我以为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真正感觉课堂的主角是自己。作为教者我们必须主动“蹲身”。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寻求孩子们的信任,  相似文献   

6.
段立邦 《宁夏教育》2009,(7):137-138
教师职业之所以重要。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行为及结果具有如下一些特有的“职业效应”。“乘法效应”——教师素养决定着学生素养。教育的成败得失,系于教师素养的优劣高低,早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这自然是由于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作用于人(学生)并涵盖或影响着生命个体(学生)的情感、体质、智力、品德、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道德×学识×技巧”,是人们对教师素质的形象表述。同时,  相似文献   

7.
谭虎 《江西教育》2002,(17):11-11
在我国,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列,尊师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五千年中华文明,铸就了“师道尊严”这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余生也晚,待到成为师范大学一名学子亦即未来教师的时候,“师道尊严”已被大张挞伐。教师的称号与“臭老九”、“封资修”划了等号,斯文扫地的现象举目皆是。教师似乎成为罪恶的渊薮,个个都是“假道学”、“伪君子”、“两面派”、“教唆犯”;而起而口诛笔伐的,竟大都是老师的学生。自幼在乡间形成的对教师的崇拜之情被猛然轰毁,心头百般不解,充满了失落与哀伤。直至拨乱反正,教师才洗清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师道尊严”,片面强调教师的尊严,忽视乃至漠视学生的尊严。固守传统的“师道尊严”常常是造成学生课堂生活刻板、沉闷,毫无生机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让学生的课堂生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和造就独产、自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人才,需要建构新的现代的“师道尊严”,这种尊严应建立在教师自身的德、才、学、识基础之上,而不应仰仗外在制度权威。  相似文献   

9.
教育发展到现在,师道尊严虽不再见诸文字,但在具体实践上还是存在的,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越敬畏,由于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尊敬,所以到高年级就露出了真相,对教师就逐渐冷淡了,对教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对教师也可以评头论足,甚至对个别教师也可发泄不满,师道尊严最终露出了虚伪的面具。而最先剥掉这张面具的应该是校长,校长不洗心革面,这张沿袭千百年的外壳是不会自行脱落的。  相似文献   

10.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1.
韩素梅 《成才之路》2013,(31):11-11
曾经,我们的课堂教学有那么多的无奈、迷茫和失落,它的机械、沉闷和低效在告诉我们,课堂已经出现了“生态危机”。初识“生态课堂”这一全新的理念,是在看过了特级老师曹永鸣的《生态课堂:生命的绿舟——小学语文“对话式板块教学”探索》一文之后。什么是生态课堂?曹老师认为,它是还生命真实的课堂,是还生活本真面目的课堂,是还生存交往要义的课堂,是让学生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在学校校长寄语中写道:“教师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教育生命”,也曾以自勉的名义提出教师要“把教育当作一种责任来承担”,试图在强调爱与责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流派迭出纷纭而莫衷一是,方法层出不穷而徒劳无功”。几年来,笔者返观传统的作文教学,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认识到: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教师、知识为本位,关注的是教师的“习作指导”与学生作文的“分数”,多在教师的“教”上探索,而缺少、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与关注;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理念,引导教师找回了失落的学生主体意识,关注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机制。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记性”,引导学生的“悟性”,追求学生的“灵性”,这是开启现代作文教学的一张金卡,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正值花季的孩子永远地沉睡了,但在同一场灾难中,被称为“史上最牛校长”所在的四川桑枣中学所有师生都幸免于难,这一奇迹完全得益于该校不懈的“生命教育”。这,让我们触动、让我们思考,生命不存,谈何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生命教育是这样定义的:“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让小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价值则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冯卫东 《江苏教育》2005,(4A):12-13
“这条鱼在乎”的故事已经有点“老”了。但栟茶中学姚止平校长提起这个故事,提起几年前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激动不已的情景,依然难以抑止内心的激动。他说,学生就像是一条条“在乎”自身生存和生命的小鱼,而自己和全体教师就像海边的那个男孩儿,尽己所能地让“小鱼”们绽放出生命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生命弥足可贵,而这珍贵的生命又是如玻璃般脆弱。如何让学生这棵小树长成茁壮的参天大树?如何让学生珍爱生命.让他们的生命之花不过早凋谢?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生命意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着莫大帮助的,这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教”以载道,时刻渗透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黄耀红 《湖南教育》2013,(12):32-33
这6年,我历任两所学校的校长,一直锲而不舍地做两件事情、、一是努力改造课堂,建构“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动力的课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解放学生的身心,还学生以童年的活力;减轻教师无意义、无效度的劳动消耗,解放教师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学生命意义的审视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莫衷一是的教学研究不太关注教学自身,而教学自身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其生命意义的彰显与自我认同关乎教学质量。教学作为师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蕴。然而当前非生命化教学中的诸种弊端,如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取向,使原本具有丰富生命意蕴的大学教学丢失了师生的生命意义。在审视大学教学生命意义失落根源的基础上,试图建构一种生命化教学观。探究一些概念和观念。以期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