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以培养目标观念的改革为前提,即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同时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法学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应立足于法学的法律执业技能训练和法律职业化思维的教育,以从根本上改变法学学生只了解法律术语和条文的现状,使他们能掌握法官、律师以及其他法律职业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技巧、思维、能力和素质,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使法律教育更加适应法治建设和法律职业化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2.
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培养大批法律职业人才,实现司法队伍的职业化。而培养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必须改革现行的法学教育体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职业化。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推行,加快了法学教育职业化改革进程。高校法律援助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将对法学教育职业化改革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不仅面临整个社会法学教育的共同问题外,还面对在财经类院校特定环境下的更多问题。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法学基础,更应重视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系统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扎实的法律基本技能,又懂经济、外语、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财经类院校培养法学学生,需要将司法考试与法律职业化教育相衔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法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培养法律人才。法律人才应具备法律的理论和系统知识、法律的道德、法律职业的能力、法律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一定的社会常识。  相似文献   

5.
法律职业是以通晓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法律职业化是司法权的独立性、专属性和技术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化的基础工程,在实践中其与法律职业化出现了一定的背离,这导致我国法律职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必须从法律职业化与法学教育的整体性出发,优化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其核心是大学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二元教育结构。要夯实法学本科教育,完善法律硕士教育,强化法律职业教育,从而为法律职业化提供具有稳固职业操守、系统法律知识、扎实法律技能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6.
诊所法律教育是当今世界法学教育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案指导两部分组成,融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于一体。课程中进行的、在法律职业训练中所表现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会使学生从中受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因此,诊所法律教育对于我国现行法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但目前传统法学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案例教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教师应注重想象思维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也应应用于课外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枯燥的法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法律作为实践性学科,在职业化背景下需要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我国法学教育的固有体制与法律职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并呈现出强烈的改革诉求.法学教育的目标应该以培养职业人才为主,同时以司法考试等职业要求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法学人才,法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当今社会的发展使法学人才走向职业化道路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我国的法律教育应该跟上时代发展潮流趋势,为国家培养法律职业化人才,让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法律教育的职业化要求法学教育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目标,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结合司法考试,提高我国法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化水平,为我国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法律人才。本文结合法律教学实际,对我国法律教育的职业化发展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方法改革及创新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律科学的特点要求法律人才必须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完善也要求法学教育必须改变长期沿袭的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开创"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正确运用,可以使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使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加深对法律规则、法律制度的感性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司法考试体制下,法学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法律职业者的重任,而法律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当包括法学基础知识、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职业伦理三个方面的教育。法学基础知识教育是向学生讲授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现行的法律制度;法律实践能力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实务能力培养和训练;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理念和法律职业者应有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亟需改革以应对法学教育职业化的要求,除了课程改革外,还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首先应当对传统的讲授法进行修正,增加小组讨论作为补充,让学生有练习独立理解、适用、分析、归纳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检查和纠正学生对教授知识的理解;另外,要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答为基本形式,培养学生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选择和应用的能力;最后,要大力推行法律诊所教育方法,指导学生亲自办案,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处理各种矛盾,在法律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3.
英语职业化教育存在学生意识不强、教师行业知识欠缺、课程设置不均衡等的问题。要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英语能力训练、采用多元化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英语职业化教育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法律职业化时代,要求法律职业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广博的法学专业知识、较强的法律思辨能力与实务技能,法学教育应正视法律职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转换教育体制,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司法考试为契机,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努力提高法学教育质量,为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改革法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注重向学生传播必要的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文章旨在着眼于新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尊重教育规律和法律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大力提倡实践性教学,探求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法学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的重任。近些年法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偏低甚至垫底,这说明目前的法学教育未能对接人才市场需求,亟需改革。从法律职业的特性和法学本科教育的大众化分析,地方高校法学本科生的法学教育应定位为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法学职业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应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重构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法学职业教育,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侯菁如 《江苏高教》2006,(4):153-153
法学教育需要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两方面都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法律人的素质与精神;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除了对理论知识的基础运用以外,还要引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掌握法律论证和推理的复杂艺术,向学生展示通过充分认识与这一职业有关的知识方能达致的最为宽泛的视界。行政法学作为法学的分支学科,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注重…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发展走向和法律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在法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参与式教学"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参与实践的自主性等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同时要拓宽法律实践教学的渠道,以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学理论和法学制度的理解,并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秦国荣 《江苏高教》2003,(5):131-131
一、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法学教育的多层次 ,决定了法学教育乃是伦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统一我们的法学教育并不一定全是为法律界培养从业或执业人员 ,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 ,特别是要培养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专职从事法律职业的就业者 ,或仅有法律职业技巧或技能的法律专门人才。否则 ,大学的法学教育就变成了简单的“岗前培训”或职业训练。如果我们的学生将来在非司法机关的政府机关工作 ,或从事法律教学科研工作 ,需要的就可能不仅仅是法律职业的操作技巧和利益追求思维…  相似文献   

20.
高职高专法学教育是高等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法律职业改革的趋势和需要,高职高专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转换。要在继续提高传统法学教育质量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重新确定高职高专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培养的方式与途径,着力探索和构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符合社会进步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