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六步教学法”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关键在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六步教学法"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验操作、平时作业、集中作业和生产实习六个阶段。这种教学法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程实践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用"现场教学、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工程项目为模块的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紧扣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提升体系等方面探究"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着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实施卓越工程教育的要求,贯彻国家卓越工程师"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保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实验实践的能力,需开展因材施教的分层次实验实践教学。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为例,探讨光电信息卓越工程计划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帆 《职业技术》2009,(8):39-40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首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单纯的"讲"而缺乏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甚至脱离实际的满堂贯。专业课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力求在如何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上下功夫,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举措。文章分析了卓越工程师基本素质,对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进行定位,提出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注意的几个环节,如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并给出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例,以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我国目前工程师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给出了我们的做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未来对高素质、国际化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CDIO理念的《工作研究与分析》创新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如何培养有创新实践的综合工程能力的学生,采用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学理念对《工作研究与分析》进行课程改革,分析了目前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CDIO对课程教学创新的启示,并通过"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以自主探索、主动实践、着重把握技术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工程,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理工科学生的要求和学院自身特色,创新性的提出以"五导工程"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地质工程专业"岩土钻掘工程"课程本科课堂教学为例,从不同学科侧重点入手,尝试进行课堂授课设计,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综合学习能力。探讨了现阶段该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突出了以人为本、在满足课程核心内容的认知的基础上,力争打造以开放性、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当前地质工科实践热点、难点技术为吸引力,鼓励学生打好专业应用基础,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校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从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出发,探讨了"卓越计划"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支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和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是当前各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实行金工实习与电子实习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工程训练平台,激励引导学生向能力、素质、创新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皖西学院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建了一套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全程性导向和阶段性训练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全程渗透”实践教学体系,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高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分析“卷烟制造工艺”课程特点,结合对口招生企业对烟草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迫切需求,针对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改善实践教学方式、重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校企融合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新工科背景下加强产教融合,培养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安徽工程大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办学实践,从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与实际工程的结合以及建立教师开放性实验室等方面,对高素质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旨在加强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改善教师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其中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学生自身则是教学能力培养的关键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教材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相关,工程教育课程教材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要求整合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具体教学活动各要素。教材的选用要更具科学性、有利于搭建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完成教学活动由课堂到社会的延伸,并最终促成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次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岗位技术能力需求分析旨在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缩小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差距,使高职院校涉煤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具有行业竞争力。通过对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煤矿的调研走访,了解到了陕西省煤炭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的需求、配置和岗位要求。对学院2016、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分析、就业岗位的统计,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毕业生针对学校教学情况的反馈调查并加以整理,分析和研究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既为精准把握现代化煤矿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提供依据,也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并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工业工程专业《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平台,提出了"卓越计划"下《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课堂教学、校内集中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三个主体部分,以及针对这三部分内容的"六位一体"多元化评估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开发建设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探讨利用网络化信息资源的教学模式。该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20.
Dealing with representations is a crucial skill for students and such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e is essential for learning science.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e and content knowledge,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practices concerning the use of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students' outcome over a teaching unit. Participants were 931 students in 51 secondary school classes.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e and content knowledge were interactively related. Representational aspects were only moderately included in teaching and students did not develop rich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e although content knowledg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Multilevel regression showed that student perceptions of interpreting and constructing visual-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and activ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predicted students' outcome at class level, whereas the individually perceived amount of terms and use of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influenced the students' achievement at individual level.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e in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