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操、曹植父子文格与人格的矛盾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曹植父子的文格和人格之间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矛盾。曹操更多地是一个兼为文人的政客,曹植则只是一个想做政客而不能的杰出文人。  相似文献   

2.
曹丕"文气说"和"文章不朽说"的文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其继嗣经历作用下形成的"自觉"意识体现。长兄曹昂之死不仅引发曹丕对生命的思考,曹昂死后曹丕顺理成章的太子之位却几经波折凸显曹丕被父母冷落的事实,这些因素影响曹丕形成了以"立言不朽"和"显才"思想为主的"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影响下使曹丕在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并成为建安文人的领袖。  相似文献   

3.
臧明艳 《阅读》2023,(83):14-15
<正>东汉末年分三国(220年—280年,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曹操就是其中之一。一起来读他的《观沧海》。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4.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09,(2):18-20,34
曹操的文学成就及其贡献,实际上超过了建安时代的其他文人,是建安文学真正的代表人物.曹植是建安时期一位优秀的极有才气的作家、诗人,但他不能同曹操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也不能同其父的作品相比,决非"建安第一".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6.
查继佐作为明末清初江浙一带享有盛名的遗民文人,其交游活动十分丰富。考察其诗文、年谱及他人著述,可将其主要的交游范围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浙江、闽粤及江苏等地区。具体交游对象,多为其门生或当时各地著名的文人。同时,查继佐参与的一些盛大的文人宴集,如珠江雅集、曲江雅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明末清初各地文人诗文酬唱、觥筹交错之盛况。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北方兵连祸接,战乱频仍。自东汉王朝血腥镇压黄巾农民军起,接踵而来的“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乃至曹操统一北方战争,使人口密度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残破景象。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战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饥馑、瘟疫等,使北方士民纷纷背乡离井,举家南迁。周秦以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由北而南大量迁移从此开始。当时人口迁移总的趋势,尽管也有数次东北、西北流向,但向西南、东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8.
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坚决推行法家路线的杰出的政治家。正如鲁迅所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打击豪强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里人烟稠密,繁华异常,但也有不少豪强,横行霸道,杀人劫货,使社会秩序非常紊乱,治理起来相当困难。公元一七四年。这里调来了一个年轻有为的“都尉”(搞治安工作的),这就是曹  相似文献   

9.
由余事到主导:建安文人立言价值观的演进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安是"人的觉醒"时期,为此立德、立功成为建安文人价值追求的主导,立言仅为建安文人的余事。但由于建安文人普遍都存在着一种"志不果"、"道不行"的缺憾与苦闷,故立言成为他们补救现实缺失的途径。经过他们的创作实践,立言终于在其价值观中由余事走上主导,杨修的《答临淄侯笺》与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这是以曹操为代表的主张统一集权的进步势力,和以袁绍为代表的豪族地主分裂割据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当时,袁绍打败了豪强军阀公孙瓒,据有冀、并、青、幽四州之地,人口众多,财富雄厚。曹操只有豫、兖二州,久经战乱,残破不堪。但是,曹操面对袁绍发起的进攻,毫不畏惧,敢于同袁绍进行战略决战,并“以少克众”,取得胜利。这是什么原因呢?曹操的主要谋士、年青有为的法家郭嘉在同曹操的一次谈话中作了比较全面的解答。有一次,曹操问郭嘉:“袁绍地广兵强,多次同朝廷对抗,我想兴兵讨伐,实力敌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五言诗歌创作典范的《古诗十九首》,根植于东汉末年战乱迭起、民生凋零的时代土壤,突出体现了耽于沉思的汉末士子在危机重重、荣枯变幻、世态无常、祸福不定的背景下矛盾而又无奈的踌躇心态.绵邈的情思、悲凉的心境是道家辽阔的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长期孕育的必然结果,是道家精髓在东汉末年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全面绽放.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尊法反儒思想的杰出政治家。一千多年来,围绕着儒法斗争的问题,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云。今天,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曹操尊法反儒的法治精神,重新估价他在尊法反儒斗争中的积极贡献,以及他在东汉后期实行政治、经济革新,消灭割据,打击世族豪强复辟势力,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发展经济、文化,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真总结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揭发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深入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门阀世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其背后所依靠的阶级基础也正是当时的世家大族。文章就刘秀集团建立东汉政权前与世家大族的关系及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刘秀对世家大族的政策调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秦嘉徐淑是东汉重要的五言诗代表诗人.他们夫妻二人的爱情赠答诗,对后世文人五言诗创作影响巨大.产生于秦嘉徐淑同时代的《古诗十九首》,多与秦嘉徐淑生平经历、创作情境、艺术风格相契合,故有学者推断:“在现存的东汉无名氏文人五言赠答诗中,定有秦嘉、徐淑二人的作品.”基于对秦嘉徐淑诗文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限与诗文风格一致性的比较考察,根据二者创作时间相合、创作情境相近、作品风格相似特点的分析,得出《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就是秦嘉徐淑五言赠答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秦嘉是东汉一个才华卓著的诗人,他为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但由于范晔在《后汉书》没有给他立传,后世常常为之扼腕。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对秦嘉的籍贯、生卒年限,作出了一个基本判断。秦嘉的死因扑朔迷离,徐淑的官司,也是让人浮想联翩。通过查证史料,初步分析认为,东汉诗人秦嘉“病卒津乡亭”只是一个历史假象,秦嘉的死不仅是受到了来自宦官集团和士族集团的双重挤压而“病卒”江津亭,而且他的家庭、身体、精神、爱情和荣誉受到了无情践踏,这是一场血腥的政治迫害。  相似文献   

17.
曹丕的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人生遭遇,使得曹丕在其赋中流露出凄凉哀婉的心境,以及孤立无援的精神状态,展现了曹丕精神世界中敏感脆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曹操在东汉末数十年的军事斗争中,以"任天下之智力"的思想为指导,全面看人,用其所长,着眼内部,注重实践选拔人才,并善于从敌对势力中竞争人才,大胆起用降将,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势力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剪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为魏国的建立和西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原王朝加强对云南边疆地区的开发与交流的时期。昭通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中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浸入云南大都循着由四川入昭通渐次及于滇中、滇西、滇南的轨迹。在昭通地区发掘了大量的东汉古墓。汉碑、汉洗迭出土,花砖、五铢钱屡有发现。1901年出土于昭通城南白泥井的东汉孟孝据碑曾经震动了考古界,被考古学家视为汉碑珍宝。①这一地区又是著名全国的朱提银和朱提堂  相似文献   

20.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曹丕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在文坛上的地位三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曹丕诗歌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