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妙评     
古人评诗论文,多有妙语。南宋学者李耆卿《文章精义》两处只字评点,更可谓精妙之至。其一处:“论语气平,孟子气激;庄子气乐,楚辞气悲;史记气勇,汉书气怯。”我们知道,《论语》主要记载孔子言行,语言简洁凝炼,用意深远,尤其有关教育教学,多精理名言,心平气和,循循善诱,表现出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风格,故说“气平”;孟子却不同,他以雄辩见称,言辞富于鼓动性,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锋芒毕露,所以说  相似文献   

2.
杨红玉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刘勰《序志》中把《心雕龙》分为四大部分,第四部分可以称为学评论,周振甫说,学评论部分,“即从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学评论”[1],所谓作家论即为《才略》篇。纪昀评《才略》曰“各论其人”[2],指出《才略》篇是专门批评论述作家的。刘永济解释“才略”二字说:“才略,才能识略之谓也,属之人。”[3]詹镁说:“《才略》篇是专门评论作家的才思的。‘才略’就是才思和识略。”[4]这些观点都指出《才略》是论作家的。  相似文献   

3.
于保泉,魏克芹在《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第3期《淡魏晋玄学“悲为美”之缘起》一文中文指出了“悲为美”的源起,作者认为,“悲为美”命题的提出,始见于先秦。《韩非子。十过》记晋平公听师旷弹琴,师旷为之鼓《清商》,晋甲公“闻鸟鸣而悲”。钱钟书曾经蜕过,西方聆乐有两种人:聚精会神以领略乐之本体,是为“听者”;不甚解乐而善怀多感,声激心移,追忆绵思,示意构象,触绪动情,茫茫交集,如潮生澜泛,是为“闻者”。  相似文献   

4.
言及《兰亭集序》的文脉,大家都会注意到文中各段的关键句,即“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并进一步以“乐”“痛”“悲”三个字来概括之。但对于作者“乐”“痛”“悲”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上却常见割裂、对立或讲述上的似是而非,这些皆由只见其外“象”而不知其内“气”导致。  相似文献   

5.
论《红楼梦》中姨娘的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评论《红楼梦》的一些文章和著作中,给这部小说里姨娘一类的人物,定过这样的一种阶级身份:叫做“半个主子”。在“四人帮”掀起的那阵“评红”喧声之后,这种“半个主子”说很是风行一时,成了无人公开怀疑的定论。一九七四年出版、一九七六年重版的一本十五万字的署名洪广思,取名为《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评〈红楼梦〉》的“评红”专  相似文献   

6.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聚会,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南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具体来说是: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  相似文献   

7.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文献   

8.
吴国珍 《学语文》2013,(5):47-48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相似文献   

9.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内容可以用文中的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乐、痛、悲。“乐”与“痛”都不难理解,而对文中的“悲”如何理解,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有价值的话题。文中第一段写诸多名士相聚兰亭的赏心乐事,这里有怡人美景可赏,有高朋相聚之乐,有饮酒赋诗之趣,“信可乐也”。第二段由眼前好景,生发出好景不长,人生苦短之慨,叹言“岂不痛哉”。第三段则用一个“悲  相似文献   

10.
(一) “同学们,课间我听四年级一班的两位同学在争论鲸是不是鱼。一位说是,一位说不是,二人争得面红耳赤。”说到这里,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个“鲸”字。然后接着说,“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把《鲸》这一课读一读。读过后,评一评,谁说得对,理由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其美学理论《创造与模仿》一文中有一段关于“文章诵读”的精彩论述: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韩昌黎说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朱晦庵曾经说过:“韩昌黎、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可以说不》是一本影响很大的畅销书。出版后,不仅读者如云,更有评家蜂起,见仁见智,歧义迭生,以至半年后的今天,还不时有评论之作见诸书刊报端。本刊1996年第11期曾在《读书乐》栏内摘登评介文章,这里再向读者推荐冯英子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的一篇品评短文。编者认为,对照阅读,虽说不上得窥全豹,但至少兼听则明。  相似文献   

14.
宗周旧秩序的叛逆———重评《左传》中的郑庄公崔向荣一清代治史名家顾栋高在《读〈春秋〉偶笔》中说:“看《春秋》须先破一‘例’字”。这里所谓“例”,是指《春秋》的某种书法模式。古人认为“周失其道而《春秋》作”。〔1〕孔子创作《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作文指导内蒙古/张协生难点指津(一)要明确短评的文体性质短评,顾名思义就是简短的评论。少则几十字,多则千字为限,故称评论文中的“轻武器”。它评论的对象很广泛,可以评人物、事件、文章、绘画、戏剧、影视,也可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  相似文献   

16.
尺幅千里,画家向往的境界;言简意赅,作文追求的目标.其间有共同规律:以少总多. 以少总多,从古如此。孔子评《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三字总括评论诗三百,以少总多. 评说以少总多,便能提纲挈领。古人论诗人,郊寒岛瘦,元轻白俗,均着一字而见作家风格;词学评词作、婉约、豪放,四字而分宋词流派。小说点人物,智诸葛,猛张飞,凤辣子,苦尤娘,勇晴雯,慧紫鹃……也往往一字评点出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7.
“章”字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章”字的字源结构,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许慎《说文解字》:“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据我们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等先秦古文献的考察,以“乐竟为一章”的用例罕见,许说颇为可疑再从字形看,商周古文字中“章”字作(乙亥毁)、(竟)、(颂),并非“从音,从十”结构,因而古文字学家均不赞同许说。“章”字的古文字构形及据究竟是什么,诸家说法歧出。如:1、林义光说:“(章)本义当为法,从辛。辛,罪也。以‘王束之;以约束有罪也。”2、高田忠周:“十,甲古文同形”,“…  相似文献   

18.
养生四支歌     
一清代东阁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二当代人刘晓雪作词、张振国谱曲的《戒酒歌》:“为了你的肾,为了你的胃,为你有个健康的心、肝、肺;为了你的家庭内和美,少喝一回是一回。为了你的健康少喝一杯,为了您的亲人少喝一杯。都说是人逢知已千杯少,危难时酒肉朋友见过谁?别指望,排扰解愁靠一醉,醒来时自己的痛苦还得自己背。说什么走熟酒场才能走官场?说什么酒喝透了经济才腾飞?说什么人生得意之时须尽欢?要当心乐极会生悲!似这般逢场作戏何时了?别忘了妻儿老小倚门盼君归。” 三《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足食又思衣。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衾冷便思妻。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有妻有儿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四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所写的《好了歌》:“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疾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其实,还是林则徐讲的一段话颇有道理:“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干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18日)  相似文献   

19.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20.
杨雷 《语文知识》2014,(10):73-73
《兰亭集序》是高中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篇目,文章按照情感变化可分为三个部分:“乐”“痛”“悲”。然而作者是如何由“信可乐也”转而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又与下文“悲夫”有何联系?这是王羲之并未明说的问题,也是课堂上学生探究中无法回避、且以学生十六七岁的生命体验难于解答的问题,更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探究一下,王羲之缘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