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中,如何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结合文体特点以及中年级学段的语用目标,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提取信息,形成认识,实现"说明文"的知识价值,又要涵泳词句,深度品悟,达成"文艺性"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交给"语文",比较融合,迁移会文,尝试"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知行转化,让学生"得意"又"得言",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就能不失"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4.
语用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名词,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要想把语用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把"得言"与"得意"相融合;将"吸收"与"倾吐"相融合;使"读文"与"学话"相融合。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用教学中,"学"是逻辑前提,"用"是语用教学的推进策略。口语交际能力是积累语言运用、发展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口语交际教学,可以通过"发现、感悟、因袭、迁移、创造"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积极语用状态下感受语言魅力,敏化潜在语感,内化语用习得,把"学得"与"习得"相互融合、互为促进,最终达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教师既要让学生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平时课堂中,教师要咬定"语用"教学不放松,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读、写、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语用教学中,文本"言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和语用,是语文的工具性属性;"意"指的是文本的主旨与情感,代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属性。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前,全面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把对文本意象的深入探究作为"言意"理解的切入点,进行精导、善导,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言""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用认知。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所谓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为学生积极构建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其学习局面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它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以"情"为"点",传统教学中所淡化的情感、品质、兴趣、意志、价值观等重要因素被重新纳入到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之中;第二,以"景"为"线",实现景与物的有机融合;第三,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  相似文献   

9.
语文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传达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取向与精神品质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应该深入语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有机地渗透、融入精神、道德、人性和人格等人文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恒常不变的规律。反思语文课堂,教师要在变中求取"真经",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得更为丰厚,就需要变中求活:探求思辨的生存空间;是变中求新:寻求语用的多元空间;变中求进:追求表达的真实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语用"意指"语言文字运用",它成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高频词。一时间,重语用成了语文教学界最热议的话题。但反观十几年课改实践,我们发现轻语用的现象十分普遍。首先,以人文主题为主导的教材编排形式,将语言训练目标隐性化,让许多一线教师很难准确定位年段目标、课时目标。因此,课改初期曾一度出现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得意不得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通过"一课一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相应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人文方面的熏陶。在教学中,通过"一课一思",助推学生语用知识的生长,激发学生的语用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文本",语文教学将课文与作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将教材资源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生长的沃土:利用课文题目,借鉴课文的思想内容,运用教材典型课例引导学生广阅博览,让学生在阅读中"厚积",能力训练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如何教?如何让"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肖培东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重视文本的文体,注重巧设问题,以学生为主本,以语言教学为主,将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处于新形势下的初中语文老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新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使用,同时还必须将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语文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以此来丰富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所谓的拓展延伸就是指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必须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使用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拓展延伸就是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由教材向现实延伸。它是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是教学效果"质"的飞跃的导火索,所以拓展延伸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低效一直困扰着小语界,原因纷繁复杂,但笔者觉得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语文为何""语文何为"的核心问题,没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的课,没有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定位在语用上。因此,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的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是高效阅读课堂的根本出路。一、加强理解语言练习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  相似文献   

16.
<正>"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进行得意、得言、得法、得情,逐步提升语文素养,回归语文课堂本色。下面我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是如何通过这"四得"来体现语文本色之美的。一、得意——以"体知文本意蕴"为旨趣所谓"得意",就所教文本而言,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语文改革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语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语文本体的回归。"语用"简单说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新版的课标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定位为语文性质。因此,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实践"语用",往往聚焦在小练笔上,也就是机械的读写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语用"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这引发了我对语用之"度"、语用之"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用",再进行自我加工与创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语用"才叫有效的语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展示出语文学科"语用"教学的特点与魅力。  相似文献   

18.
正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确,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是一个语文全息图。[1]转型中的语文教学,"变化中的不变"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言意双盈"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语文课堂的核力就应该聚焦语用,追求言意双盈。如何聚焦语用,找到言意双盈的"交切点",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悄悄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一是从重视分析内容逐渐转向重视表达方式的学习,变重理解为学表达,凸显了"语文"的味道;二是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过程,关注了"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从喧闹、浮华归于真实、平实、扎实。然而,语用"热"却正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愈演愈烈,有不少语文老师的课堂语用训练混乱甚至盲目,脱离教学目标,忽视儿童实际需求,甚至是"为了练而练"。特别是想象性的练笔随意性强,无法做到"得意""得言",更没有"得法",这样的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努力寻找语言训练的发力点,才能切实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好,也要学生学得好,这样才能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认为只要把课上好,把语文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忽略了学生的"学",导致了教学质量低,无法适应当前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此,本文谈谈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