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的借可以是借进也可以是借出;英语中scan既可以是仔细地看、审视,也可以是简单地浏览、扫描;east可以是从东来,也可以是朝东方等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正反同词,就是一个词语具有正反两个相反的义项。文言文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造成费解甚至误解。  相似文献   

2.
考察《老乞大》、《朴通事》中的正反选择问句,以正反选择问句及其答语的客观性为基础,从答语等语境考察正反选择问句的语义焦点,从语义焦点看出正反选择问句的反项语义已经虚化。说明"VP-neg?"型问句煞尾的否定项,其语法化现象在元末明初燕京一带的通语中已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在今甘肃临夏话中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历来是采取"联合"的方针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土改政策在制定时产生的某些疏漏,以及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侵犯中农的现象屡屡发生。为此党中央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及时地进行了纠正,然而在纠正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此我们也看以充分意识到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正反经验,使其获得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来说,反义词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但是,语言现象是复杂的。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正反却可以完全相通。像我们常说的"差一点儿",在口语中也可以说成"差点儿"或"差一点",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它的肯定形式是:差点儿 动词或动词短语;否定形式是"差点儿 没 动词或动词短语"。根据说话的角度,其表达的意思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差点儿"后面的事情如果是说话人希望发生或实现的,那么  相似文献   

5.
一、正反同辞的历史研究在古汉语研究中,常能发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两项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意义,往往共存于同一条词中。或者说,同一条词,承担着两项恰好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意义。我们将这种语言词汇现象称为“正反同辞”。  相似文献   

6.
我们已经对“正反同辞”(有的学者又称“反训”)现象的语言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参见本刊1985年第一期《正反同辞及其语言性质》),现在再来讨论一下对正反同辞现象的逻辑分类问题。对正反同辞现进象行整理、归类及描写,是晚近诸学者乐此不疲的课题、这比起清季及其以前的学者们偏重在收集词例的工作,自然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各自立足点不同,诸  相似文献   

7.
万历《滁阳志》是滁州地区现存最早的方志.这部方志在编纂方面具有诸多特点,也存在诸多不足.前者主要体现在:人物传中正反人物均录;能真实反映人民所受痛苦;重视经济方面内容的记载;保存了大量有关滁地的古诗文.后者主要体现在:宣扬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污蔑农民起义;行文中议论较多;文字方面存在讹、衍、脱、倒现象.  相似文献   

8.
说理与抒情是作文中常见的两种写作技法。说理是通过分析让人明白道理,抒情是通过感情的充分表达感染读者,表达爱憎。说理与抒情常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情中说理,理中抒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更给人以理智的思考。作文中可以运用下面三种方法达到情中说理、理中抒情的效果。一借自然现象说理抒情大自然常常有许多令我们感动和震撼的现象,将它纳入作文,可以形象地说理抒情。如:  相似文献   

9.
正反同词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这种现象能够发现原型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偏颇;语料来源单一,缺乏跨语言研究;共有同一个范畴典型受到挑战;语义链断裂,家族相似性模糊以及对立范畴成员互不侵犯却正反兼容在同一范畴中。  相似文献   

10.
于敬波 《成才之路》2011,(13):49-49
客观的地理事物与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两面性和多面性,既对立又统一。若教师不能多角度地、全方位地、辩证地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学生就会以偏概全,形成错误的地理观念。我在教学中,用正反双向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好地解  相似文献   

11.
1 产生图书拒错的原因 图书拒借,就是图书馆流通过程中未能满足读者的借书要求。拒借率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在一定时期内馆藏数量和质量的明显指标。一般来说,藏书质量高、数量多、结构合理,拒借率就低;反之,拒借率就高。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图书拒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图书馆读者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值得我们深思。然而拒借率是一个受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明了英汉翻译中正反、反正表达法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大量的例句揭示了这一现象的规律,同时也证明了它是翻译实践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小议插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学生插嘴的现象也随之越来越多地涌现在数学课堂上。针对课堂上学生的插嘴现象,我们要做出理性的思考。首先应肯定的是学生插嘴现象是无可非议的,它是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表现,它的产生也可以说是新课改中涌现的一种正常的、合情合理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定义为学生的恶意捣乱。  相似文献   

14.
对假借字的分类进行梳理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假借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借字与本字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对汉语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时常写到物,我们既可以单纯地说明物、描写物,也可以在文章中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以物喻人,能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然而,在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只有对相似点反复摹写,才能让二者一步步融合,文章意蕴得到自然升华。一、细致描绘,突出重点在以物喻人类的文章中,写物是手段,喻人是目的。不管是写花草树木,还是写其他静物、动物,关键是要挖掘物与人在形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如此真实,没有什么事可以仅凭想象就能解决,但我们仍有希望,有憧憬.有幻想.在潜意识中依然执著地追求着什么,这是人的天性——尽管也许不会实现。现在的我们仍或多或少地希望拥有魔法,但现实中不允许有虚幻的物质。那么我们可以借《哈利·  相似文献   

17.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相似文献   

18.
范敏 《西藏教育》2008,(12):22-22
借词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词汇的现象,是增加新词的一种方法。自古以来,各种语言都会发生词汇借用现象,如汉语不仅会吸收我国各民族语言的词汇,同时也吸收国外其他语种的词汇,如俄语、英语词汇等,以丰富自身的词汇量。借词最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是全借;另一种是全借加注。  相似文献   

19.
例证法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在高考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例证法,不仅可以使论证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还可以使议论文更符合"发展等级"的标准。在议论文备考中,我们教会学生运用意义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正反对比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就例说理,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和思辨水平。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力量薄弱或方法无效时,我们可以借力、借势、借东风,如借助学校和老师、亲朋好友的力量;借有字之书的力量:书、报纸、杂志等,也就是借助了外界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借生活给予孩子自身的力量,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产生整合效应。培养孩子宽容、关心他人的习惯,使孩子从一个独生子女的自私、对他人少爱到对他人有小爱,放大到大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