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道德的法律化,是沟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中间桥梁,它使得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从事实层面上看,道德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与需要。同时,古今中外的无数次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也证明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然而,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的道德法律化或是盲目的道德法律化及以德代法的做法无疑会给法制体系的完备及法治社会的实现带来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法律化进行适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道德法律化必然遭遇困境吗?——与戴茂堂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茂堂教授《论道德法律化之误》一文从执法、司法的语境论证道德法律化的困境存在着语境错误问题,没有洞察出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出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弊端的原因在于道德法律化的不当而非道德法律化本身。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体现在道德自身的非完满性需要法律规则补足。道德与法律在终极价值上契合,在内容上共享,在调整范围上重叠。  相似文献   

5.
道德法律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道德法律化是必要的。要成功地完成道德法律化,应当重视以下问题:1、选择什么样的道德将其法律化;2、道德法律化的方式与途径;3、如何完善法律规范,提高道德法律化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道德法律化研究是一个道德法律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在概念形成阶段,主要有五种观点,它们的表述虽有不同,但是都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特点--道德法律化;在概念发展阶段,主要涉及道德法律化新概念、道德法律化的实现方式、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道德法律化的作用、道德法律化的局限和困境、道德法律化的界限等六个方面的讨论.学者们在"道德"与"法律"的认识上存在分歧,要整合两个阶段的研究必须认识到"道德"、"法律"是在发展的,对两个阶段的研究整合的意义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提出的。正是道德具有向法律转化的可能性,这一主张才能在现实中得以实施。但道德向法律的转化过程绝不是任意的,是有条件的。如何把握法律化的道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权力道德法律化问题即权力道德法律化的多层次性、没有形成法律制度性的保障、泛道德化倾向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权力道德法律化的途径即法律制度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及对权力道德法律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将道德上升为法律或日道德法律化,可以说是我们党重视法律对道德保障作用的认识符合逻辑发展的结果。推行道德法律化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法律化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是道德和法律的内在共性及其道德功能的局限性。道德法律化无论是在我国当代立法还是西方国家立法中都有重要的表现。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和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尽相同,有些社会关系只能依靠道德来调节;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它一般只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律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阶段普通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所能接受的程度;对法律的过分依赖可能造成道德的弱化。这些因素使道德法律化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性决定了法律基础课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必然性。法律基础课的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法律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将法与德相容并进的思想有机贯穿于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道德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功能。从外在的表现形态而言,道德可以分为价值和规范两个方面。这就具体地决定了道德对于法治的两重功能。作为价值形态的道德,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对于法治的论证与引领;作为规范形态的道德,其功能则在于为法治设定伦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虐猫事件反映出人们道德观念上对于动物保护的关注,突显出法律调整对于动物保护方面的空白,而该事件背后的“网络力量”,更引发了对于法律与道德界限的再思考。法治社会的法律需要具备最低限度的道德精神,法律规范需要反映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法治社会必须崇尚法律权威,以法律为社会控制的首要力量,这才是法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家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对两者的关系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学流派。西方的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法学派在这方面持有相反的意见:而我国传统采取的是“德主刑辅”的态度,法律几乎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中西法律文化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暗合,并且逐步向统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曾有自然结合,只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才被分离,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缺陷。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道德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理论和法律实证主义是法哲学界长期对立并且影响都十分广泛的两种理论,双方主要分歧在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方面。自然法理论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视法律的道德性为其有效性的前提;法律实证主义则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划出一道截然分明的界线,法律实证主义者并非轻视道德,而是不像自然法理论那样把法律的有效性建立在道德性的基础之上。然而这两种理论晚近的发展却向我们表明了其分别与对方的理论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 ,西方两大法学派对此针锋相对。在依法治国的新时期 ,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 ,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二者关系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 ;并在法治实践中 ,谨防“法律万能论”和“泛道德主义”,坚持两手抓 ,实现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和法律是支撑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分别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虽然这门课程从内容上确立了道德和法律的主题,但是这两大主题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这两大主题之间的深刻关联性,现行教材缺乏深层次的剖析。道德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印证着人在精神领域的超越性,虽然社会契约论的法律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重要补充;没有伦理支撑的法律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律的伦理诉求体现了道德和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得一些学生不喜欢也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