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首先针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吩为“通用”和“借用”的不当,阐明了通假的定义,然后对初中古文的“同”条注释通假字63个逐一进行讨论,采用统计考证与分类的方法辨析其情况,认为这63个所谓的通假字,实际上分属通假字(42个)、古今字(18个)、异体字(3个)。由此还得到了初中古文“古字通假”的一个系统,力图解决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字通假”注释和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今字,通假字问题展开讨论,由此涉及辞书编纂中“同”和“通”的体例,并进而引起对语文教材中古文注释的“同”与“通”提出质疑。许多同志指出,教材中给通假字注释时,往往“同”“通”混用,自乱其例,不利于教学。有鉴于此,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于一位同志,他的回答是:古文注释中的“同”和“通”,不是文字学上的概念,我们是根据辞书作注的。原来如此。可是辞书体例怎样呢?我随便翻检了下列数字,常见辞书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3.
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某通某”的注释,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假字。这些“某通某”注释中的大部分都是符合古文通假的原则的,应属于通假字,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商榷。通过与王力《同源字典》。古书中的注解及其他辞书的考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某通某”的情况中有些应属于同源字,有的属于并体字,还有一些属于误释。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一些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有异议,有人认为他把有的古今字注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注成了古今字。在此拟通过广泛的资料查询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来源、定义,找出王力和其他学者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字在注释上的分歧,并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5.
田娜娜 《林区教学》2022,(9):116-119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课下注释不管是通假字、古今字还是异体字一律采用“同”,不仅造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注释的混淆,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下注释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进行分析,并指出注释方面有待进一步商榷的地方,进而为教学提出科学、合理、实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确切了解其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初学者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征,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然而,在现行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当中,三者却往往被混为一谈,而且与目前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和工具书出现分歧,从而给中学古文教学带来诸多疑惑。  相似文献   

7.
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以及帮助初学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参考读物,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从一些书中看来,对通假字的认识和分析,意见并不一致。比如,通假字是否应包括古今字,本字与通假字之间字义上是否有关联,等等。本文只想就看到的一些  相似文献   

8.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真正弄懂通假关系必须借助音韵学知识,而音韵学是学生最头疼、最难掌握的。过去,我们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常常删掉音韵部分不讲,这给学生掌握通假字带来很大困难。阅读古文经常遇到通假字问题,掌握判断通假字的方法,对于疏通文义,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另外还须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甚至词义引申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了"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论题,本文从这一文献中抽绎出三组对比,以揭示"伪士"所指:以种种不健康的主体态度去接受、操作现代知识的人;进而指明鲁迅的批判如何击中中国这一后发国家在现代化中的困境:"伪士"所操持的种种口号、学说、主义、思想只是"外在于己身"的"半生不熟的名词",由此引导的启蒙是不合法的;最后通过对《伤逝》的解读,来讨论如何通过"抵抗"以避免"伪士"而实现"真的人"。  相似文献   

12.
各种语言的词语都是靠词形来传示词义,书写用字与词义要统一。吴语有一大批词语追求理解的难而有趣,词的用字与词义风马牛不相及,字面是虚假的谐音字,理据本字被故意隐蔽了。语言学界对这种谐音趣难词尚未研究,方言辞书应当指明谐音理据,却都避难少提。  相似文献   

13.
诬告罪在中国源远流长,先秦文献中已有论及,此后历朝法律都做出了详细规定。“诬告反坐”是中国古代惩罚诬告罪的基本原则,带有浓厚的报复主义色彩,但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系统研究古代的诬告犯罪,有助于完善中国现行刑法关于诬告陷害罪的一些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现象,虚假供述尚未引起我国司法人员的注意,而对此美固学者却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美国学者根据虚假供述成因的不同将虚假供述区分为三类:自愿性虚假供述、强迫顺从虚假供述与强迫内在化虚假供述,并对各类虚假供述的成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美国学者对虚假供述成因的分析对我国深刻认识心理强制时代的侦查讯问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虚概念的“真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所指对象的概念,概念(包括实概念和虚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真假特性是判断(或命题)所独有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对应物并不构成真假问题,只构成实虚问题,主或虚概念有真假的主张或违反逻辑或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6.
在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中,错误记忆的表现同样至关重要。其表现出与正确记忆率同时增加的现象,显示了生存情景中错误记忆的特殊性,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错误记忆的适应性价值。此外,文章还阐述了适应性记忆中错误记忆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虚假广告泛滥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虚假广告通常分为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具体表现又分为多种情况。导致虚假广告产生和泛滥的主要原因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媒体遵守广告法规意识淡漠,出于各自的利益驱动,没有把好广告的创作关和发布关,广告监管部门对虚假广告监管不力,惩处不力,同时广告法规体系与执法体系也很不健全。要想治理虚假广告泛滥,必须抓住上述主要矛盾,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查处与惩治力度,提高广告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计算机辅助集成制造(CMIS)系统中,零件的加工与检测标准是由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提供的.但加工前的理论值与加工中的实际值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有时将误导计算机辅助检测(CAI)系统得到正确的结果.本文就如何根据实际加工值与理论值间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推导,建立起CAPP与CAI之间的有关联系,以便指导加工和得到正确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
硬币代替小面额纸币流通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银行等一些特殊部门要对大量的硬币进行高效的处理,如计数、清分、辨伪、包装等,以使其再流通;无人售票车、投币电话等需要对硬币进行实时识别。随着假币的出现,在线辨伪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应用电涡流传感器来辨别真伪硬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假会计信息是会计界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治理 ,还必须彻底分析它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它与其主体有利益关系 ,外因是有它存在的一定外部条件 ,内因通过外因的作用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 ,因此 ,治理虚假会计信息除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外 ,还必须从外部环境下手 ,共同治理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