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利用英国文学批评理论家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解读美国哥特小说的兴起,指出哥特小说之所以能够深植于美国文学土壤,除了因为当时的美国小说尚属萌芽期,需要向英国传统学习以外,主要是因为作为"恐怖诗学"的哥特小说非常适合表达美国白人移民来到新大陆的心理情感体验与历史实践经历,是传达美国经验的恰当的文学载体。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描写了弃儿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进行报复的故事。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超自然现象与现实相结合,塑造出独特的哥特式恐怖、阴暗的氛围。本文从哥特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呼啸山庄》中的哥特书写,剖析其典型的哥特特征,深入探讨该小说在背景、人物、情节和主题四方面展现出的哥特文学独有的阴森、恐怖和黑暗的特点,以此让读者深入了解《呼啸山庄》独特的文学魅力以及艾米莉·勃朗特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与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孙丛 《文教资料》2009,(26):29-30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继福克纳之后最具独创性和引人注目的美国南方女作家之一.受南方哥特写作传统的影响,其作品中不乏哥特艺术的体现.本文旨在深入奥康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智血>,从场景、情节和氛围三个方面对作者在小说中的哥特艺术的巧妙运用进行探索,在领略作者写作风格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其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国内哥特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尼塞·享尼塞在其专著《哥特式小说》中指出:“哥特式”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象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1]在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国、美国文坛,哥特小说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从1764年第一部哥特小说发表至1820年的60来年间,英国大约出版了5000部哥特小说。而且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英美主流文学也因吸收了哥特式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变得丰富起来了,从而出现了“心理哥特小说”、“科幻哥特作品”、“美国南方哥特流派”、“女性哥特”等现代哥特…  相似文献   

5.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享誉文坛的浪漫主义作家。他成功地借鉴了英国哥特小说创作传统并促进其在美国文学中的传播和接受。在爱伦·坡的作品中,暴力、凶杀、死亡、复活等哥特元素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恐怖、怪诞而又神秘的画卷。以《黑猫》《红死病的假面舞会》和《过早埋葬》为例,分析爱伦·坡小说的哥特元素,以便更有力地呈现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杨丽荣 《文教资料》2009,(25):38-39
本文立足于哥特小说传统,研究<呼啸山庄>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中的哥特因素,探究艾米莉·勃朗特对传统哥特小说的巧妙借鉴和独特创新.  相似文献   

7.
印层层 《考试周刊》2008,(7):174-175
本文旨在揭示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讨论哥特传统对她的影响,其哥特情结的形成,以及其作品中哥特情结的再现.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继承了传统的哥特小说主题,使用了大量哥特手法,但是作品的主题、风格、意象、梦幻的运用、象征主义等等都超越了哥特传统。艾米莉并不是停留在传统的哥特形式中,而是对其进行扬弃,她创造性地使用哥特形式抒发新的情感,超越了哥特传统。本文从《呼啸山庄》的哥特复仇主题入手,从人物刻画和心理刻画两方面讨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成功扬弃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王敬艳 《考试周刊》2008,(12):24-25
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在文学中主要运用于小说的创作,这在西欧有悠久的传统.而艾米莉·狄金森却尝试将哥特手法大量运用于诗歌创作,这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狄金森诗歌无论是在题材选择、意象语言.还是修辞方法等方面都充满了哥特气质,从而用另类的哥特艺术风格营造了一种既令人恐惧,又能给人美感的氛围,使人在此中得到灵魂净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哥特小说源自18世纪的英国,但正是爱伦.坡、霍桑、奥康纳等美国作家将其真正发扬光大,并使其逐渐带有美国本土色彩。本文将讨论美国哥特小说的诞生,并以部分美国作家的典型哥特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哥特手法,从而说明哥特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蒋子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具有荒诞和幽默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独树一帜,妙趣横生。然而由于她身兼编辑一职,她的文学创作又呈现出时断时续的特点,以至于对她的研究难以一脉贯通。基于此,本文章以蒋子丹的小说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结合她的散文写作、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章,从其小说叙事的荒诞色彩和她女性身份的文学写作两个方面对蒋子丹的文学创作作全面详尽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一代才女柳无垢,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在南社的人物谱里被认为是不可忽略的。同样,柳无垢一生留下来的大量翻译实践活动,也使她在中国翻译史上更不该被忽视。将主要介绍柳无垢的成长历程和生平译事,整理她的译著成果,结合她翻译活动的特点探讨其翻译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将归纳她翻译活动所得到的普遍认可以及其翻译活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Harper Lee’s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taught texts in language arts classrooms through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nd is greatly valued by many readers today for its depiction of youth grappling with racism in the American South of the Depression Era. However, the novel’s subtle and sustained critique of public education has remained largely unrecognised. This essay identifies in the novel an underlying nostalgia for the past homeschooling of Southern white aristocracy as well as disdain for modern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for the democratic values that those institutions seek to instil in youth.  相似文献   

14.
雪压坚贞一片心犹恋风流纸墨香--谈关露和她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露女士的个人生活和创作道路都是十分坎坷的。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表达着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她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进步女诗人,活跃的左翼女作家。由于生存状况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关露悄然迈出了诗坛,移步于小说和散文的园地。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复杂的生活环境,强化了关露文学作品迂回婉约、感伤沉郁的柔美风格。研究关露的小说可以发现其讲述角度的特点以及糅合几种体裁形式而成一篇作品的特点等。关露的《新旧时代》是一部优秀的自叙传小说,研究这部作品,对于了解关露本人的思想发展和作品的艺术特点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说蒙太奇文体探源 ——以西西的跨媒介实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小说先锋手法之一是实验跨媒介叙述。香港先锋代表作家西西的文体创意源于对现代电影的研究。挖掘并梳理其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专栏,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由此可以分析西西在现代电影语境中形成的电影观,研究新电影技法如何激发其小说实验灵感,探究其小说蒙太奇文体特点,如何体现出后现代小说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林徽因小说的解读多局限于对其小说格式的创新与变革的探讨上,忽视甚至忽略了对其小说的整体考察,这造成了对其小说创作成就认识的不足,而将林徽因的小说作品置于文学史的发展框架中,沿文体演变与思想发展的双重轨迹重新审视并考查其小说创作的历史贡献及存在意义,则可完满而清晰地凸显林徽因小说创作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其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却一直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从翻译视阈来论析张爱玲与《海上花》,可以管窥其不同寻常的译者素养与翻译才华,为张爱玲全面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诺桑觉寺》采用了大胆、激进的叙事态势,构建了公开的、女性身份立场。这种叙事策略显示出一个初涉文坛的女作家对男性文学传统进行颠覆的勇气,显示了奥斯丁对话语权威毫不掩饰、大胆而激进的追求。这部小说在商业上的厄运促使奥斯丁改变了叙事策略,在随后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四部小说中,她避开了外向的作者权威,明显地表现出对作者型叙事行为的克制。这四部小说的成功给了奥斯丁极大的信心,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奥斯丁又一次改变叙事策略,她试图回归《诺桑觉寺》那种自由叙事手法,表现出对外在作者权威的再一次大胆地追求。奥斯丁叙事策略的改变显示出一个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在男性声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对女性话语权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作为两宋之交著名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其词作中多处提及"酒"这一物象。但面对同样的"酒",词人却写下了表现不同情怀的词作,这跟词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通过从诗酒文化中"人"的境界,来阐释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thfield,1888—1923)是二十世纪初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女性短篇小说家,她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她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在《莳萝泡菜》中,她采用女主人公薇拉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叙事,对现代女性孤独感和幻灭感这一主题进行了揭示和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莳萝泡菜》中的女性视角的叙述手法来进一步深化对该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