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坚持以人为思维中心的文学本体论,着重从文学与人的关系这一特定角度来观察和研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应是一部“人”性史,应是民族解放、阶级斗争的形象史,应是解放人生奋斗的形象史,应是现代人的心灵演化史。无论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主体还是从其对象主体及接受主体看,思想解放是其重要而基本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其中有“史”的因素,自是文化传承与变革规律之所在。然而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文化政策,在中国传统文学诸文体中,小说被视为末流,封建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更是无情地虐杀了文人创作的心理动因与可能性。此外,中国传统的恋“史”审美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息息相关,它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根本转型,表现为一、参照外域文学,“文学”从经学和史学话语笼罩下的“泛文学”观念中独立出来,逐步走向自足的美学范畴。二、通过“小说界革命”,颠覆传统知识等级秩序,使小说变成一种普遍的文体,改变了固有文学结构,以小说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文学观念初步确立起来。三、“文学”与现代“国家”联姻,第一次形成“中国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自新文化运动开始,“疯人”的形象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疯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现象,其中折射出了太多的社会文化意义。现代文学作家以“五四”新文化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描写病成的社会和人生,反映,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悲剧本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的“救亡”主题,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序幕,并且成为其重要构成。中国作家在民族战争中书写一整套“救亡”主题的同时,也就书写了一整套富有忧患意识的关于自由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虽然现代中国的文学学科的建立,其理论基石基本上依赖于对域外理论的接受,但有关域外文论的中国接受史研究,在《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问世之前,基本上还未受到重视。该着不把“知识”创新的根基落在新观念、新方法、新视野之上,而是让“知识”回归到“问题”的求解这一原始的根本上来,以及它总是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进行考量,从而在展露出新颖的研究领地的时候,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有关接受史的独到的研究概念与方法的体系,这在中国的接受史研究的一定的范围或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范式开创意味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嬗变既有外国文学资源的摧动,更有内部传统文化的推动。道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文学精神及审美形态多有或者潜在或者显在的影响,体现了文学现代化变更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着内涵不清、外延模糊的问题。这门课程是一门从文学系统整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深入考察的专业选修课。为了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有必要加强本课程的地位,同时,还应该厘清本课程的内涵、确定外延、改革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史学科历经“新文学”与“革命文学”为主宰的发展阶段,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存在的深层次的历史学问题也逐渐显现:既包括抽象的历史哲学,也涉及具体的写作、研究方法。这在一个方面向我们预示了文学史研究视域拓展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出现了若干热点话题,如现代文学史在时间上向当代文学与近代、古代文学的贯通,现代文学是否应该纳入通俗文学、古诗词创作、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横向开拓等问题。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与学理上的探讨之后,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在纵向时间贯穿方面的关键不是无限延长其时间长度,而是凝聚目光,回到现代文学自身上来;在横向空间拓展方面的关键,也不是层层增加研究内容的宽度,而是在多重视野的参照下强化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在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方面的关键,是不断提升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含量,更加历史地看待现代文学,并由此获取现代文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文学史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与艰难性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对"现代中国"这一概念在国家建设和文学想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之外,试图从语言关系的层面对疏漏的海外华文文学、翻译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包容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该课碍的教材、教学内容虽巴基本定型和规范,但仍未完全整一,教学形武巴形成基本模武,但尚须改革。应从教材修订入手,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并辅之以一切辅助手段,把《中国现代文学史》建设成为重点课程、骨干课程、精品课程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研究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危机的影响以及“告别革命”论的出现,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问题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界围绕着对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中存在的范式种类、不同范式之间的关系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但是,相关讨论大多流于学理层面,至今缺乏对范式运用的经验考察,因而范式研究仍有进一步扩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文学"和"现代文学",我们的观念过于单调和陈旧,这导致现代文学史被书写得纯粹而僵化、偏执和片面,大量的重要文学现象被排斥."取代"而不是"累加"是我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因而文学史总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更替.我们的"历史"观还是非常传统的,"真实性"、"客观性"、"规律性"、"统一性"、"有机性"等还是我们的基本观念或信念.以这样一种"历史"观为基础,现代文学史似乎就是一部主题文学史,就是一部具有等级、秩序和层次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规律史.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一部力作。该书主要有"经世致用"下的保守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及文史结合三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着客观公正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开放式的世界民族主义观三个面向,体现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二者无法分割的交错缠结。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21,(1):21-27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是一部用文言撰述的"现代"文学史,其写作起意于1917年,起手于1922年。这两个时间节点恰好分别对应着当时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及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发表,呈现出钱基博这本文学史同新文化、新文学的抗辩和对话关系。然而,《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立场并非简单的崇文言而反白话,它对近代文化有着全面的批判和反思,在四版增订中,这种批判倾向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结合研究文学,是任何一种“主义”或学说都无法替代的批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文艺观,便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本体论,也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点”看文艺和从“美学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白话文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小说为"文学之正宗"观念也深入人心,作为讲授白话文学创作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其基本框架也是以此为基点建立的。而散文作为现代文学的边缘文体,不但要让学生体会其被边缘的历史,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散文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实际贡献,形成新文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