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就业模式日益盛行,该模式的发展使得高校在培养学生及促进其就业方面有了企业的身影,企业也通过参与这一模式,实现了自身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高校与企业通过日益深入的合作,积极探索新型的就业模式,并致力于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主要涵盖前就业、准就业及完全就业等层面的就业机制。我们期望能够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最终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2.
面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地方性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该类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然选择。开门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在市场的环境中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性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对陇东学院经管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性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缺乏深层次合作机制、缺乏全方位培育人才长效机制、缺乏健全的合作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3.
由于当前市场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机会越来越少,许多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其职业发展,各院校纷纷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现代学徒制正是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产生的,为学生的有效就业提供了重要平台及资源。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本文根据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特征,对现有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全面完善优化培养机制,使其长期有效的运行。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复杂严峻已成为常态,在特殊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所面对的新形势与挑战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紧缺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难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对就业育人进行探索,提出搭建多元化就业育人合作平台、建立全过程就业育人服务体系、完善理论及实践教学管理、建立育人成效反馈和评价机制、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就业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吉林省周边制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如今的民办高校与制药企业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建设不匹配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为民办高校与制药企业校企合作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娜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139-139
校企合作模式作为现代社会学校与企业实现互赢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平台得到了普遍认可。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必须抓住时机,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就业机制的完善。当然,高校要认清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目标及就业目标,也要认清企业的人才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及就业目标,然后论述企业的人才需求,最后针对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人才培养策略及就业途径。希望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就业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培养企业需求的适用性人才显得十分重要。校企合作是适用性人才培养的最好方式,构建校企"融合式"培养机制:即校企一体化定位机制、课程体系的校企协同设计机制、培养方式的多元化机制、校企交叉任职机制、人才质量评价的职业化机制、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并探讨其对人才适用性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关系,对于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不可回避的一个新问题,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理念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创新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应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组织机制、制度机制、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有效对接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促进高校、社会和企业三赢,全面推广校企协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效不理想,究其原因,尚未构建起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机制落后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完善校企合作机构及其管理机构,构建政策保障机制,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构建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主动,行业、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形成长期、稳定、有效的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与企业产学合作,建立科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对高校科学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温氏集团成功进行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与企业产学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指出双方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整合校企资源.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共建WEB服务与开发课程,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人才、知识、物质资源等优势,将校内固定课堂与企业流动课堂有效结合,积极进行教学模式与考核机制改革,逐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共同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进行更新与完善,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田淑波 《教育与职业》2012,(29):118-119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使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只有在校企合作制订营销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解决高职营销学生就业问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方面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营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办学是实现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提高科研水平,提升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也有助于企业选拔、培养、招聘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总之,校企合作能够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4.
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产教融合是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对应用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用型大学应作为毕业生和行业及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章对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几年山东交通学院开展直通就业的企业实践、企业里的教师工作室等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应用型大学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总结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协同培养奥迪售后人才的校企合作经验,在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就构建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政策法规及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加强合作主体间的激励机制;构建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构建学校企业的配套规章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莫小农 《广西教育》2014,(3):187-188
阐述针对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与企业合作不紧密、未能形成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指导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通过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完善就业指导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就业指导体系。  相似文献   

17.
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英 《职业教育研究》2011,(Z1):136-137
针对传统毕业设计(论文)模式不适应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表现,提出了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即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此模式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机制,从企业实际需求选题,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校企协同管理与评价,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完善政府导向机制,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和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强化行业协会监督协调服务机制,为校企双方搭建信息交流和人才共享平台;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紧密型合作机制,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高等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构建起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体系,既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还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适销对路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必由之路,美术类院校应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邀请知名企业家和设计师参与课程的设计与教案的审定,充实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促进提升高校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