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闲情偶寄》一书带有李渔对艺术实践的总结。李渔将毕生的戏曲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结果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曲话"这一章节之中。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充分表达了他对戏曲的写剧和编剧、演剧理论的见解。在当下的戏剧环境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剧本。  相似文献   

2.
芙蕖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3.
芙蕖     
背景链接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4.
《闲情偶寄》的成书时间常见有三说,一日1617年,一日1671年,一日1672年。这种混乱的表述实有纠正的必要。通过辨析,《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的说法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5.
芙蕖     
背景链接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写给市民大众的生活美学著作。作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闲情偶寄》涵盖大量文化负载词。本文以深度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该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期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生活艺术大全。《闲情偶寄》中的设计,作者始终将功能作为第一考量,追求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别出心裁的装饰所带来的情调和趣味,并且设计创新"好为矫异",不喜雷同,反映了作者独特的设计眼光和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想理念,其思维观念对现代设计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丽杰 《成才之路》2012,(6):13-I0008
《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所撰写的作品。全书从戏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闲适悠乐精美细腻的浮世绘。这部作品集中论述了华夏民族对居住环境唯美适用的追求,反映出了作者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情趣。文章以《闲情偶寄·居室部》为线索,对李渔的美学思想加以分析,以期对现代文艺理论创新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通观一下《复庵记》,它的立意主旨可以一言以蔽之,即全篇围绕和突出一个“志”  相似文献   

10.
以《闲情偶寄》中《居室部》《器玩部》为线索,对李渔的家居设计思想和美学观念加以归纳分析,给予高度评价。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李渔的家居设计为我们勾画一幅诗意栖居的美景,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居环境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1.
晚明清初文人李渔没有像很多遗民诗人那样去缅怀故朝,他以平民身份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代表作之一《闲情偶寄》就是李渔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突出表达了其生活情趣——闲情。闲情是紧张生活下的舒缓,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和《连城璧》,结合其创作的十种曲、《闲情偶寄》以及其他相关诗文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小说中李笠翁逐步将个人精神与时代要求巧妙地糅合于一体,从而赋予笠翁之小说"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正>李渔的《闲情偶寄》是其一生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精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要阐明的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表现出的现代意识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李渔虽然出生于封建社会,尽管不合时宜地呈现出世俗化和大众化的倾向,但能独树一帜地创造自己的风格,展现出现代意识的璀璨光辉。一、亦士亦商,打造品牌文化李渔曾经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繁华生活,但后来却过上"终岁趋饥"的日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渔无半亩之田,而有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他在服饰上提出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古典服饰美学。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修容、首饰和服装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李渔服饰美学的原则是:适度、自然、合谐。  相似文献   

15.
拜读了大师李渔的《闲情偶寄》,感受颇深,特别是重点研读了《居室部》和《器玩部》,深深体会、理解了李渔先生关于室内设计的美学思想。我认为李渔先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和谐,环境空间、装饰陈设、人,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文艺作品由载道、言志、缘情而转向"趣",这是晚明以来文艺思潮的一个显著趋势。李渔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文人,"趣"作为晚明文艺思潮的重要审美特征,在《闲情偶寄》中体现为对谐趣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多处论及他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居多。分析李渔的工艺观念,对于当下工艺创作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在分析词曲创作时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以及格局篇的写作中均对《西厢记》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于文字之间,李渔对《西厢记》进行了极高的评价,也指出了其宾白等方面的稍显不足,同时对《南西厢》的改编表示了一定的批评之意。  相似文献   

19.
北方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来自墨子,它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江南文化本身不仅是富庶的象征,它的深义更在于一种有精神品味的日常生活方式。李渔《闲情偶寄》涉及到的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工艺美术或技术美学原理,它们本质上是用美学思想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使物质对象不仅实现它最直接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实现潜藏在它内部的更高的审美价值。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李渔《闲情偶寄》为最高代表的江南生活理念与日常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古典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石昭 《文教资料》2012,(25):14-15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学识渊博,颇有才华和个性。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等文本中,他论述了文艺的"雅"与"俗"的关系,在"尚俗"的基色之上表露出"求雅"的情趣,从而展现了一种"俗中带雅"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