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字得名 古人到了成年才取字,如王勃,字子安,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一些诗歌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归心佛法,亦官亦隐。其山水田园诗富于禅趣与空静之美。有《王右丞集》。诗仙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性情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其诗气魄宏大,充满浪漫色彩。有《李太白全集》。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生于乱世,关注民生,抒写现实。其诗风格沉郁顿挫,素有“诗史”之誉。有《杜工部集》。诗囚孟郊(751-814),字东野,有《孟东野集》。贾岛(779-843),字浪仙,有《长江集》。孟贾二人作诗,同以“苦吟”著名,有“郊寒岛瘦”之说,金代元好问称之为“诗囚”。诗豪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人称刘宾…  相似文献   

3.
教学资料: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中唐诗人。早年屡试不第,隐居嵩山。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等职。孟郊性格耿直,一生困顿贫寒,其诗作多五言古体,大部分是倾诉穷愁忧戚之作。有《孟东野集》,此诗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课前交流  相似文献   

4.
贾岛·韩孟     
贾岛( 779— 843)唐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 ,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其诗句“僧敲月下门”而来。有《长江集》。 韩孟唐代文家韩愈、孟郊 (字东野 )的并称。唐赵磷《因话录》卷三载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 ,孟长于五言 ,时号孟诗韩笔。”两人诗风也相近似 ,韩愈诗中 ,常以己与孟郊并举 ,二人并多联句之作 ,工力相敌 ,故后人论诗 ,也常以韩孟并举。 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严父慈母”。《晋书·夏侯湛传》上说“受学于先载,纳诲于严父慈母”,《韩非子·牟老》上说“慈母之于弱子,务致其福”,后来,在唐代又有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名句(《孟东野集》)。由上述可知,“严父”  相似文献   

6.
在中唐元和时期,同时崛起而风格迥异的,主要有两大诗派:一是元(稹)白(居易)诗派,一是韩孟诗派。韩愈和孟郊是“韩孟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中唐诗坛上都是盛名卓著的诗人。唐人赵玲《因话录》卷三载:“韩文公与孟东野相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两人诗风相近,工力相敌。他们高举“韩孟诗派”大旗。努力革新诗歌,以各自的创作成就,为扫荡颓弱的大历诗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奇怪的是,自唐以后,有人对韩诗却褒多  相似文献   

7.
宋敏求所编《孟东野诗集》是今天所见一切孟郊诗集的祖本,其存疑诗亦复不少。其与聂夷中重出诗中,《劝酒》“白日无定影”和《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二首》其二“日往复不见”两首,作聂夷中诗为是;其《怀南岳隐士二首》为僧贯休所作的可能性更大;《感怀八首》所述多有与孟郊生平不合处,其二、其六当为孟云卿之诗;与顾况重出的《婵娟篇》,却不可轻易否定,它可能是孟郊早年受吴中诗派影响,学习吴楚民歌的结果;《读张碧集》虽非孟郊所作,但孟郊推尊李白、主张风雅的一贯主张并不会因此而坍塌。目前辑补的孟郊诗只有《望远曲》与《观音岩》两首较为可信。孟郊共有组诗28题155首,宋敏求《孟东野诗集·后序》云得孟郊诗“五百一十一篇”,可今天所见各本均不足此数,原因很可能在于组诗的拆分计数上。  相似文献   

8.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他的诗立意新颖,格调高昂,他又被大诗人白居易尊为“诗豪”。刘禹锡抱负远大,参加了王叔文集团以图革新政治,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时著名的文学家,他以诗歌擅长,与白居易柳宗元多有交往,白居易曾称他为“诗豪”。他曾于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因实行进步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被召还京都,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犯当权者,第二次被贬。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再次被召回长安,又写了《再游云都观》一诗讽刺当权者,所以未受重用,直到晚年才做了太子宾客。刘禹锡创作《陋室铭》,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宫中,宦官专权,皇帝受制于家奴。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  相似文献   

10.
知人论世     
小时候读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情意真挚,着实感动。孟东野存诗不少,但多倾诉穷愁之作;前人评定他与贾岛的诗为“郊寒岛瘦”,这是人所共知的。有一种说法,孟郊诗风凄苦似乎出于他的气质,由于他为人格局小的缘故。如《唐宋遗史》云:“孟东野有《下第》诗曰‘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又再下第诗曰‘两度长安陌.空将泪看花’。其后登第,则志气充溢,一日之间,花皆看尽。进取得失,盖亦常事,而东野器宇不宏,至于如此,何其鄙邪!”(宋周紫芝《竹坡涛说》亦有类似说法)这种话是似是而非的。其实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对于科举中成败得失,几无不刻骨铭心,得之者如白居  相似文献   

11.
陆钺 著名的明末遗民陈瑚(1613——1675,太仓人),在《离忧集》卷上中,为陆钺写了一篇很详细的传记: 陆钺,字仲威,号巽庵,常熟人。性好读书,文湛持相国尝书胡澹庵“带月映雪”语以赠之。少羸疾,弃举子业,与钱牧斋宗伯、魏仲雪提学、龚渊孟孝廉、何季穆太学辈联社吟咏,与兄孟凫铣齐名,人谓之“大小陆”。所著书有《穿山志》、《杜诗注证谬》、《钟嵘诗品注释》、《纪年诗集》、《纪年文集》、《诗余》共若干卷。又工于传奇,著《曲谭》四卷,填词  相似文献   

12.
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刘禹锡《夜泊湘川》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诗人,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育无不从”。怀有“报国松筠心”的刘禹锡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主要成员。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杰出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于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个诗派之外独具一格。正如胡霞亨在《唐音癸签》卷四所言:“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纵横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同时,刘禹锡还是文人河的早期作者之一。刘禹锡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诚如王履道所说:“韩退之、柳宗元、刘梦得文冠百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聂夷中(837——884)字坦之,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出身贫寒,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全唐诗》辑存其诗一卷,计三十七首。其中五首“一作孟郊诗”,一首“一作李绅诗”。宋人孙光宪认为聂夷中的诗“有三百篇之旨。”明朝的胡震亨说:“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于、邵谒、苏拯数家。其源似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就中邺才颖较胜,夷中语尤关教化。”内容关系政治,语言通俗精警是聂夷中诗作最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开头就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反映了他的散文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的散文中的“杂著”,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成就最高的是那些由于自己仕途坎坷不平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的作品。《进学解》就是这类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综合东野的家世、当时吴越的政治文化以及东野的交游等多方面因素来看,东野早年主要是在以湖州为中心的江南一带读书习业。至于两《唐书》所言东野"少隐嵩山"一事,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17.
苏子由《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清河张君即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元丰六年谪谴来黄,遂与坡公相识而得以交游,六月营新居于江山,且于其庐之西南筑亭,苏子名之曰“快哉”,并作水调歌头词以赠怀民.其词曰:  相似文献   

18.
一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在本文中,他还列举了许多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称他们为“善鸣者”,认为他们的  相似文献   

19.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东野条称:“郊字东野……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翁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旁,命酒挥琴,徘徊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解放前后的一些年谱、文学史,多用“辞官”之说。征诸史籍,这种说法是不确的。  相似文献   

20.
“不平则鸣” ,原话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的话。他在这篇名文中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也表达了他对文学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一些有见地看法 ,文章写得波谲云诡 ,这就给后人的理解带来困难。韩愈讲“不平则鸣” ,所谓“不平”又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对此 ,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不平”理解为人心情的郁结、愤懑。这种理解符合韩愈当时的心理实际。同时 ,在文学传统中能找到根据。如《楚辞·九辩》有“坎懔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之语 ,王逸为此作注时就以“愤懑”释“不平” ,说“志不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