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说网络语言“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晒”词是汉语的常用词,自从网络出现中国最大的晒客网站后一时间“晒”词一路走红,越演越烈,文章主要从“晒”族词的源头及构词方式谈一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王寅先生在《认知语法概论》中分析的四个句子为例,探讨了“小王晒太阳”这一结构,得出“晒太阳”这一组合由于人们的认知经验及其自身的特点,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表达,而且其主语一般是有生命的个体。“晒+0(除‘太阳’)”中的“晒”是“晒”基本义的发展,是通过隐喻使“晒”又获得了一个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3.
“晒”是一个常用汉字,指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吸收光和热。生活中,能用来“晒”的都是具体之物,如“晒衣服”“晒棉花“晒粮食”等。但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只有具体之物才能拿来“晒”,那就错了。如今“晒”字很活跃,先前一些无法“晒”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晒”了。请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课本对“参”的解释是:“参,验、检查。”这一注释值得商榷。《辞源》:“参(san),通‘三’。《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  相似文献   

6.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的时间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 生的课堂参与度十分关注,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 参与热情,以此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从参 与式学习的内涵入手,讨论参与式学习的价值,并分析如何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打造“参与式学习”模式,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 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ITD(Ion Trap Detector)离子阱作GC/MS联机的质谱检测器,分析了人参加工制品烫参的挥发性成分,首次鉴定出34种结构化合物;同时确定了各成分的含量分布,并将烫参与生晒参和红参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做了比较分析;发现烫参挥发油的含量及特征成分的含量均在红参与生晒参之间。  相似文献   

9.
伍红春 《课外阅读》2011,(8):102-102
教师爱生,老生常谈。教师爱生,理所当然,不少的文章和书籍,乃至不少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爱生”的最好阐述,把“爱生”的主题推向了极致。当然,也出现了“爱”与“严”的讨论,“宽严相济”,“严是爱,松是害”等“如何爱”的问题似乎也得到了证明。但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老师施以“博爱”或“软硬兼施”或“严就是爱”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折中,往往效果不佳。究竟如何“爱生”看来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高职”生的培养目标论述了其学习数学的目的 ,进而提出了“让数学适应学生”这一改革数学教材的原则。从数学的实际意义出发 ,提出了构建“高职”数学教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一个班级总会有“先进生”和“后进生”。作为班主任应鼓励和帮助“先进生”更先进.而重中之重又是想方设法激励“后进生”得到转化.甚至成为“先进生”.这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和责任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看图写话是低中年级的常见作文形式。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看图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词语吗?比如老师找到了“门”“窗子”,你们能找到吗? 生:我能找到“窗帘”“桌子”“凳子”。生:“老师”“电脑”。生:我能找到“作业本”“文具盒”。生:我能找到“举手”“发言”师:我能找到“勇敢”“自信”。生:我能找到“专心”。  相似文献   

13.
在读言诗、释言字词时,如果用今义代替古义,碰到古今异义的字词就会闹笑话。旧时候生男孩称“弄璋”,生女孩称“弄瓦”。曾经有人对“弄璋”和”弄瓦”作这样的解释:“旧社会重男轻女,生了男孩就拿玉给他玩,生了女孩就拿瓦片给她玩。”把“弄瓦”的“瓦”作为“瓦片”解释,这是由于用今义来代替古义所致。  相似文献   

14.
2012年2月22日,中国的大学生们搞出了个“最二节”,纷纷在网上晒最“二”的照片,聊最“二”的经历。(据中新社电)  相似文献   

15.
看到了吗?“青”这个字是由一个“生”字和一个“井”字组成的。“生”表示野草新生的嫩芽,新鲜的嫩绿色(青色),“井”表示在一个四角的框里涌出了清澈的水。  相似文献   

16.
《作文大王》2014,(5):29-29
“生不见底。” 这个字谜不难,答案就是——“牛”。 “牛”字最早可不是这个样。瞧,仓颉是这么“画”牛的:耳朵上面长着一双大犄角,多像旁边那头老水牛啊!只是这“牛”丑了点。  相似文献   

17.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8.
师:老师在它的一蝗面上写了字,写的是什么呢?生:“我”“们”“爱”。师:这三个字,它们在同一个平面上吗?  相似文献   

19.
“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二十首之九》)柳,是春天的使者,它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历来是诗人骚客的宠儿。在我国古典诗苑里,既有“杨柳”“垂柳”“高柳”“绿柳”,也有“寒柳”“金柳”“烟柳”“雪柳”,此外还有“柳枝”“柳叶”“杉口梢”“杉口絮”“柳绵”……诗人借助“柳”这一意象,或状景,或抒怀,或喻人,或讽世,不一而足,魅力无限。  相似文献   

20.
李霞 《湖南教育》2003,(5):50-51
教学片断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生小组学习、讨论)师: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这是对孩子的赞扬与鼓励,爸爸的评价———“糟糕透了”是对孩子的批评。生:我觉得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生:作者为什么要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生:我有时候虽然考试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