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闻界》2016,(19):70-72
<正>"党报的组织性"是列宁、斯大林有关文章里使用过的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报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前者的论述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列宁的《从何着手?》、斯大林的《报刊的集体组织者》等文章中。1901年5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第5期发表列宁的文章《从何着手?》~([1]),该文用比喻解释了《火星报》"集体的组织者"的角色。他写道:"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年五月,列宁在给《火星报》写的社论《从何着手?》中,明确提出了报纸组织作用的思想,他说:“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的这一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八九八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的版面以新的形态呈献在读者面前,我们愿乘此机会来总结一下过去十个月来的工作及提出今后本报的方向。什么是党报?一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必然会想起“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报纸是我们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斯大林)这一类名言。但是试问报纸到底如何才能成为集体宣传者集体鼓动者集体组织者呢?究竟怎样才能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那末,必须:第一、贯彻着坚强的党性。这里不仅要“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①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  相似文献   

4.
有来必复     
如何对待读者、作者的来信、来稿,列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期间,列宁和他领导下的报纸编辑部,有一项不成条文的制度,那就是"有来必复".他们处理来信、来稿的办法是:1.直接复信.在浩瀚的《列宁全集》中,粗粗计算一下,就有十分之一是列宁直接答复读者、作者的信件.对一些不适于在报纸上刊登的信稿,列宁还直接或委托他人说明不能利用的原因.可以想象,这些信件花去了列宁多少精力.2.编发来信来稿.凡能在报上刊用的信、稿,列宁则直接或委托他人进行编辑加工,或摘要发表,并  相似文献   

5.
以建设意识搞好经济报道,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指出:报纸上“要多谈一些经济”,“少来一些政治喧嚷”(《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要“把报刊由主要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把实践中直接提出的劳动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这些论断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竞赛须知》见本期第3页)1、1901年5月,列宁在一文中,论述了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的观点。A、《从何着手?》B、《革命的任务》C、《军队和革命》2、首先提出工人报刊“喉舌”和“耳目”功能的是?A、马克思B、恩格思C、列宁3、毛泽东在一文中,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著名论述。A、《报纸是指示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B、《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C、《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4、邓小平同志于就提出了办好报纸的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A、50年代B、60年…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党报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所以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思想理论传达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他们理解接受与支持是党报的重要任务。正如列宁所说:“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在这一过程中.党报的理论专版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学习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的体会尹连根列宁的一生,都与党的出版物密切相关。他当过许多报纸和杂志的主编,为《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真理报》、《消息报》写过大量文章,1921年,在填写莫斯科苏维埃成员卡片时,...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9):105-106
<正>列宁是政治家,因而关于党报的论述自然主要着眼于政治角度,但他也很重视党报作为报纸的本身的业务、发行和经营问题,他在十月革命前指导《真理报》时,多次用不同的表述论证了党报作为报纸的业务工作、发行和经营工作,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术语便是"纯粹的报纸业务"(俄文原文чистогазетноедело)。这一术语在列宁的著作里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1912年11月24日。这天他致信《真理报》编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3,(19):77-78
<正>列宁1918年发表在俄历1918年9月18日《真理版》上的文章《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是我国新闻学界很早就熟悉的。时隔近百年重读此文,既要看到列宁关于公开报道成绩和弊端、少谈政治、多谈经济、群众是报纸的基础等积极的新闻观,也要看到,这篇写作于复杂、动荡和危机四伏的历史背景中,为推行经济政策,列宁强加于报刊许多额外的政治职能,使得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具有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12):4-12
本文以俄罗斯国家公共历史图书馆馆藏《火星报》原版报纸为依据,对该报的创刊、创刊号和版本进行了考证性研究。作者确认,《火星报》是集体创办的,主编是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创刊号8版,每版三栏,出版地莱比锡,此号的新闻所占篇幅是全报的六成。至今读者看到的《火星报》创刊号图是1925年的重排版,从报头的文字到版面编排,都与原版有较多差异。与创刊号同时发行的还有带有《火星报》报头的列宁写的《编辑部的话》单页,此版单页以往从未被提及。这篇文章在《列宁全集》各种文字版本里的标题均为"《火星报》编辑部声明",列宁原文没有这个标题,而是"编辑部的话"。作者认为,我们关于列宁《火星报》的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列宁党报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比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更直接,因而,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重大话题。  相似文献   

12.
1898年10月列宁文章的第一个小集子《经济评论集》在俄国出版,署名弗拉基米尔·伊林.1899年在流放的最后一年(从1897年起列宁被流放到西北利亚三年),列宁制定了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基础是设想在国外创办一张全俄性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据克鲁普斯卡娅回忆:他用很多不眠之夜,周详地考虑着计划的一切细节,并且同一些同志通信商量如何来实现这个计划.3月列宁写《俄国社会主义党人抗议书》,反驳"经济  相似文献   

13.
由"喉舌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喉舌论"的由来和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终于,胡耀帮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我们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列宁与新闻事业》一书凝结着赵水福、傅显明二位作者多年学习、研究列宁新闻学的丰硕成果。这本书以全面、翔实、生动的材料和科学的分析、论述,使读者了解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时又是一位“最高类型的报纸工作者”、“卓越的报刊活动家和理论家”。从采写第一个鼓动传单《告谢免尼可夫工厂工人书》到创办第一个全俄政治报《火星报》;从创办《前进报》到主编《无  相似文献   

15.
照片上这所低矮的房舍,是列宁在莱比锡创办第一张马克思主义者的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的地方。去年9月18日,笔者来到这里瞻仰时摄下了这个镜头。1897年,列宁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当时就周密地考虑了在国外出版报纸的计划。1900年1,月列宁在流放结束后立即着手实现这个计划,《火星报》创刊号就于1900年12月24日在莱比锡出版。列宁实际上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的政治--中国大陆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玮 《新闻大学》2004,(4):15-19
一、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如何可能在中国大陆新闻传媒业,一种可以获得广泛认同的观点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通俗报纸在大众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局限在市民的一般生活层面。因此通俗报纸在当今中国政治方面的表现基本被忽略。但随着通俗报纸的发展,情况开始变得复杂。仅以近几年的中国传媒实践看,通俗报纸在一些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实践中扮演了重要和关键的角色。如《南方都市报》之于"孙志刚事件":《华商报》之于"黄碟事件";《黑龙江晨报》、《沈阳今报》、《新京报》之于"宝马撞人案"。  相似文献   

17.
1922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键在于人,在于挑选人才”。(《列宁选集》第4卷第650页)列宁关于党报编辑部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办好党报关键也是“在于人,在于挑选人才”。正如列宁亲自审定的俄  相似文献   

18.
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名剧《带枪的人》中,有一段列宁打给《真理报》报社编辑部的电话:"我们刚从前线回来.我希望《真理报》写一点英雄的事迹,平凡的普通的人们的事迹.我们必须发现有才干的新闻工作者,聪明和敏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能够迅速地,而且最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现实.譬如,和普通的单纯的士兵谈话,明白他们想的是什么,从他们中间采访一些最重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列宁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有才干"、"聪明和敏感"的素质.列宁正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一次,列宁在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关于报业危机的"盛世危言"甚嚣尘上,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论断,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在其专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报业》中的一段描述:"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对于传统平面媒体的从业人员而言,这一预言真是令人不寒而栗,让人联想起美国的惊悚大片《死神来了》。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传统报业的消亡或许不可避免。但是作为报人,我们既不想死,也不怕死,更不等死。此时此刻,平面媒体特别是报业面对如临深渊的挑战,也有浴火重生的机遇。挑战与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22日,是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诞生110周年。本刊特发表这篇文章作为纪念。《经济生活报》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十二天决定创办的无产阶级第一个专业性的经济报纸。列宁认为创办经济报纸,是帮助党实现历史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管理好国家必不可少的手段。他对该报作了许多指示,并在报上发表了约一百三十篇有关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文章。他通过《经济生活报》,开创了一条办经济报刊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极其宝贵的财富。过去,我们关于列宁的办报活动,主要讲《火星报》、《真理报》等报刊,而对《经济生活报》这样的报刊,则较少论及。目前,我国已跨进了伟大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中心任务。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我国新闻界也越来越重视经济报道的问题。在这个时刻,我们学习列宁指导《经济生活报》的伟大实践,定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