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面对面"由新闻现场、人际交往场和媒体传播场共同构成,电视媒介本身又具有能够传递立体场信息的特性,电视"面对面"在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出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场兼容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2.场描述内部各种力量之间的变动和冲突;3.场关注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王志 《新闻与写作》2007,(12):38-39
尽管电视“面对面”中有的节目形态并不追求新闻时效性,但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场切合与否仍然会直接影响到电视“面对面”传播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3.
传播是人们分享信息的过程,电视"面对面"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场,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的分享,不仅如此,它还借助电视这个媒介,将信息分享的过程传递给大众,营造出开放的大众传播场,实现人类信息的共享.这是电视"面对面"作为拟态人际传播形态应该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姚争  徐学明 《传媒》2024,(4):13-15
口语时代,人与人的交流需双方同时“在场”,纸质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状态,使得人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离场”;及至大众媒介时代,广播传播人声、电视呈现人像,“面对面”的沟通再次回归;而数智时代,AI主播以及ChatGPT、文心一言等软件的大规模应用,让真实的人“再离场”。但正是由“再离场”所引发的人类隐忧,使得口语传播活动对于具身性的原初关怀再次得到凸显和呼吁。“具身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回归与强化,真人之间的在场交流感更加不可替代。人们更多地期待身体的“在场”。  相似文献   

5.
电视“面对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直接对象化,是“一对一”的过程,“一对一”并非指向参与电视面对面的人的数量,而主要指向电视“面对面”参与者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一对一”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之间的相对,是我和你之间生命交汇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节目,但近年来影响率却在下降。这其中既有外部原因,如来自其它节目,尤其是短小精焊、占据黄金时段的《焦点访谈》的冲击,也有内部原因。其中“面对面”板块电视“语言”符号的运用在我看来弊端明显,亟需改进。由于“电视”语言的一致,因此,本文对《东方时空·面对面》如何扬长避短、存利汰弊的分析,不仅关涉着电视新闻评论,而且还与其它电视评论息息相通。《东方时空·面对面》是以谈话为主的节目,从文体上看,属于电视新闻评论。由于电视评论当以言论为魂,以事实为据,因此电视评论的一个突出的…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电视面对面的实现.有赖于传播者在“场”和“度”两方面的恰当控制,此是方法论。但是,在谈到电视面对面的时候,我们还应明白,每一次电视面对面的实现,无论它是事先精心的策划,还是一次突发的采访,都是不可复制的随机事件。理想状态中的面对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中呈现出来的实质,是通过对话说出的真实。也就是说,在电视面对面之中,对话折射出真实的人际交往状态,而这样对话经由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网)的扩散,便超越了空间限度,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与电视谈话节目的关系 主持人是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主持人的出现还原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习惯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模式,在观众与电视之间建立了一种虚拟的互动关系.主持人出现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不仅为电视带来了"人格化"和"个性化"的色彩,也为电视节目类型的发展变革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王卫芬 《青年记者》2009,(14):91-92
“反馈”一词是美国信息论的创始人、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出版的《传播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引用到传播学中的电子工程术语。具体到电视传播活动中,就是指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后,运用符码将自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电视制作者所做出的反应,然后传者根据这些信息对传播活动进行调控。由于电视传播有自己的独特洼,电视观众的信息反馈不同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反馈,它是一种远距离的、延迟的信息反馈。比如来自观众的信件,电话等,没有面对面的直接信息传递,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得。电视观众信息反馈的获得,可以靠观众的主动反馈,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互动”.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已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以大规模的现代化传输手段为媒介的间接互动。目前,“互动”又发展成为电视传播的一种形式,它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一个信息流动的回路.  相似文献   

12.
电视问政与微博问政的特色 1.电视问政的特色.第一,面对面,规模较大.电视问政节目属于大型现场直播访谈节目,阵容浩大,节目现场聚集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媒体代表、嘉宾,以及外场的采访与被采访人员.武汉电视台2015年电视问政“期中考”,规模达到历年之最,6场电视直播以“践行三严三实,推进城市治理”为主题,实况直播,53名领导干部“应考”,现场反映情况,听取群众心声,代表和职能部门表真心,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落实.  相似文献   

13.
《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节目,但相形之下,近年来其影响率却在下降。这其中既有外部原因,如来自其它节目,尤其是短小精焊、占据黄金时段的《焦点访谈》的冲击;也有内部原因,其中“面对面”板块电视“语言”符号的运用在我看来弊端明显,亟需改进。由于“电视”语言的一致,因此,本文对《东方时空·面对面》如何扬长避短、存利汰弊的分析,实际就不仅关涉着电视新闻评论,而且还与其它电视评论节目息息相通。《东方时空·面对面》是以谈话为主的节目,从文体上看,属于电视新闻评论,主要是谈看法,讲主张。一句话,重在说理。…  相似文献   

14.
电视编排是电视传播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电视传播的效果.电视编排既包括频道内栏目与栏目之间的编排,也包括电视台内部频道与频道之间的编排,同时,也涉及到不同电视台之间出于竞争的需要而进行的频道编排.如今电视频道的激增,电视内容的丰富,使得电视媒体争夺电视观众的"战争",在弥漫的硝烟中呈日趋激烈之势.  相似文献   

15.
章敏 《视听纵横》2003,(3):17-18
和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传播方式相比,电视传播得一个明显优势就在于它有看得见的主持人。这使得电视与观众之间能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人际传播效果,同时也展现了电视媒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因此,主持人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崛起与发展,打破了电视新闻文字加画面“两张皮”式的呆板报道格局,显示出电视传播现场感强、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这就对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独立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从场域关系的角度思考电视传播策略,应着力构建和改进电视与公众的场域关系、与政治的场域关系、与新媒体的场域关系,实现有效传播和有效舆论引导,保持和改善其在媒介场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媒介基本技术的革命性进展,打破了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三种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三“足”鼎立局面。由此,我国传统媒体在组织结构、新闻信息采集传播、经营管理、传播理念等方面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一、组织结构兼容化在10年前,我国三大传统媒体的界限划分还十分明显,在一种传媒形态内部,各报与各报之间,各台与各台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但也是各自为政、“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随着近年来报业集团、广播影视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的出现及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我…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场信息传播业的革命,使在新闻传播领域里业已形成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之势,受到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新闻的严峻挑战.网络媒介可以实现“信息源、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三位一体,从而使得新闻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信息覆盖面积更加宽广.因特网减少了传播的中间环节,增强了受众选择新闻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发布机关(传统意义的第一、第二、第三媒体)——传播媒体用户——最终受众”之间的分层传播关系,同时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这直接导致对网络媒体的引导与控制工作将更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20.
手机对青少年家庭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吉登斯的“时空分离”为理论框架,剖析了在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中,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对于家庭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手机使家庭代际传播实现了“缺场的在场”,延伸并强化了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此同时,手机延伸了父母的控制,使他们即使“身体缺场”,也能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微管理”;对于父母的这种“远程照料”,孩子们十分矛盾.此外,手机还使“近在咫尺”的亲子之间面临着“在场的缺场”“交流的无奈”等尴尬图景,引发亲子关系的不谐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