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多元解读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本文提出了有效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①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②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③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建构人格。然而多年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都是条分缕析,为学生分析透彻,使其更容易拨云见雾。殊不知,这种"嚼碎了喂进去"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那种解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麦珏昉 《中国教师》2013,(20):41-43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即"文本解读"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5.
冯佳 《中小学电教》2010,(7):148-148
<正>"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关键"。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文中意,言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以一个学习  相似文献   

6.
张斗和 《教育文汇》2013,(21):23-25
文本解读是一线教师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硬功夫。文本解读要做到“三要”:阅读要沉,思考要深,假借要博,唯有如此,才能把文本读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7.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文章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小语界同仁已达成这样的共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催化剂",也是确保教学成功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基本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如何,成为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作为一种与阅读教学相伴始终的教师言语活动过程,文本解读是否也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9.
吴丽贤 《成才之路》2013,(20):28-29
语文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通过文本的解读,可以实现情感的升华,这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应该以"趣"入文,让学生走进文本;以"情"入文,让学生解读文本;以"疑"入文,让学生挖掘文本;以"写"入文,让学生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聚焦"体性"是为了凸显语文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种差,聚焦"类性"是为了区分文章视域下的各种文类差别,避免语文教学中将各种文类一锅煮的话,发掘文本的"篇性"则是为了区别不同作者的不同文本,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的个性化表现力。从这个角度说,苏宁峰老师没有因循始于言语形式终于言语内容的文学解读或文化解读,而是牢牢坚守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再返回言语形式的语文解读,不断深入揭示文本的篇性,具有重要的语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础。个性化解读,应坚持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点,抓住"语言"和"学情"两个关键点,实现文本、作者、读者的视界融合和意义建构。为此,文学文本可从形象、主题、技巧、风格等四个侧面,运用语义学、文体论、社会学、文化学、接受美学等文本解读理论,形成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成果。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价值并不等于教学价值,其个性化解读,并非可以简单转换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是应受课程与教学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章丽 《学子》2014,(1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为了解读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行为方式,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路径"是为了解读文本寻求的一个方向性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辨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建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选择解读文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是明显的,表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就是有多种观点的呈现,教学必须以生为本,因此文本解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多元观点.从"一元"到"多元"是一种进步,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过于强调多元而忽视主旨的把握,则同样是一种偏离.文章认为应当坚持"一元为魂,多元为形",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文本解读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钟艳 《广西教育》2013,(13):9-10
解读,即理解与诠释。教材解读,就是要进入文本,跳出文本,回到文本,深入了解教材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这是对教师阅读理解能力、深入探究能力的一种砥砺和考验。只有准确把握不同课型的解读脉络,充分挖掘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也获得发展和提升。一、多向研读,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但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不能消解教师指导者的作用,因为过分强调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盲目化、浅薄化,从而造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正确处理文本解读虚与实的关系,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个别解读与合作阅读的关系,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语文教师可从"博学之,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全方位解读文本,把握原生价值""以本为本,发掘文本教学价值""独立阅读为主,教参为辅"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本文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可能有语文课堂的高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与",即在深与浅中把握文章要义,在对与错中厘清是非观念,在主与次中学会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18.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但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不能消解教师指导者的作用,因为过分强调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盲目化、浅薄化,从而造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正确处理文本解读虚与实的关系,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个别解读与合作阅读的关系,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孙文琴 《山东教育》2012,(Z4):60-61
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教师文本解读得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这里谈一谈文本解读的几种策略。一、走进文本文本解读是对文本逐步走进的过程,从陌生到亲切再到创新。首先,要善待文本。犹如观察的视线,对文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视",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文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应多一些文本,少些架空分析、少些课外文献、少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