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凡是在有抗战历史书写的地方,就透露出民族主义的痕迹.在众多的关于抗战的电视剧里关注<我的兄弟叫顺溜>,并不单纯只是因为这部电视剧里的民族主义叙事,更为重要的,是在民族主义叙事之下隐含众多人性悖论,以及在民族主义立场下寓含的对历史的书写.电视剧通过宣扬战争对我军民的残酷,以激起同情,进而凝聚民族主义情感.顺溜的姐姐遭到坂田的强暴一场戏,是人性与民族主义的遭遇战,在民族主义面前,人性遭到了彻底扭曲,顺溜的悲剧,是他所处的环境与自身人性冲突的悲剧,是人性遭遇党派政治下的民族主义所必然遭遇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戏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来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遭际同构于家国命运的民族主义叙事。从经典抗战电影到《鬼子来了》,神圣的民族战争被转译为世俗性的个人情仇,民族主义内涵从意识场景深入到潜意识场景,“民族寓言”在后现代语境里转世再生。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府迁渝,大量人口内迁,促使游记书写勃兴,而抗战语境则造成游记书写的战时化。日寇侵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不同遭遇与处境下的作家从不同维度将民族意识嵌入游记书写中,形成民族怨恨抒发、民族身份认同与民族精神重塑的多维表达。三者缘抗战而生,又合力服务抗战,契合"抗战的文艺"的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在此类电视剧中彰显的和平文化内涵则是其受观众欢迎、引人思考、具有深层的价值和意义的原因之一。和平文化视阈下抗战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如下特点:"回归本色"的英雄人物塑造、"不同而和"的抗战盟友书写、走近人性的对手观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戏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同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来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遭际同构于家国命运的民族主义叙事.从经典抗战电影到<鬼子来了>,神圣的民族战争被转译为世俗性的个人情仇,民族主义内涵从意识场景深入到潜意识场景,"民族寓言"在后现代语境里转世再生.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是当代著名作家,创作了一系列非常优秀的作品,但读过她的小说后发现严歌苓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围绕悲剧主题的,严歌苓自己也曾多次提到"我对人性是比较悲观的人......我的经历使我认为人生的悲剧是注定的","我喜欢在悲伤的故事里找到什么价值"。而严歌苓笔下悲情主题中的苦战书写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因此本论文以严歌苓小说悲情情主题下的苦难抒写为中心,怀着一颗怜悯和宽容的心来剖析人性的复杂,探索严歌苓小说苦难书写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是老舍书写现代社会城市底层平民悲剧的重要作品,老舍在塑造人物形象与叙事场景时,使用了大量隐喻符号,通过饮食、疾病、空间的书写建构了多重隐喻,将人物复杂的心理与认知映射到具象的饮食行为、病态行为和空间场景上。隐喻的叙事策略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立体化,展现了都市社会中个体欲望膨胀和人性异化导致的悲剧,寄予了作家对黑暗社会与传统伦理多重制约下个体生命与意志堕落的悲悯。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抗战历史的叙写有所调整,民族主义话语重新出场,体现了作家试图与时代、历史对话的努力。作家在一定限度内重新评价社会各阶层包括国民党的抗日行为,强调民族精神而淡化了阶级立场。民族主义话语在抗战叙事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修正了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某些偏颇,从而实现了在文化转型的时代对历史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与新时期土改题材小说呈现出不同的叙事视角,前者以阶级为叙事视角阐述着土改运动的政治合理性与道德正义性;后者以人性为视角倾向于弘扬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对命运、苦难、悲剧的深切思索。在前者与后者之间出现了张爱玲"另类"的土改人性书写,由于作家特殊的身份背景,"另类"书写的思想内涵显得微妙复杂,备受质疑争议。  相似文献   

11.
二战前,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总体上还是一个法裔传统农业社会。战后的魁北克"平静革命"则是一次现代化变革,魁北克由此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次改革也是一次民族主义性质改革,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现代化是新民族主义产生的基础,新民族主义反过来又推动了现代化的深入。值得借鉴的是,在"平静革命"中,民族主义的过渡滋长最终导致魁北克独立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nish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ationalist education policies. Throughout the 20th century,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al of tension between Spanish nationalism and Basque and Catalan nationalism, in particular, o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curriculum that is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is period, the Spanish education system evolved from centralisation to decentralisation, and as a result brought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Spanish national curriculum. The educational contributions made in Catalonia and the Basque Country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ocess, which partially satisfied the aspirations of these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3.
浅析日本新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种迹象表明新民族主义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潮之一,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和日本国内危机为新民族主义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福泽谕吉的民族主义思想则是新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不能以今天的行文贯式去诠释《孙子兵法》,否则会产生误读与误解。根据古人行文的四种文法,即句中自注、特殊省略句、拆分双音词分别用于上下句、逆分承,来解释《孙子兵法》的四个句子,以期发掘《孙子兵法》文本的真正意思,从而为《孙子兵法》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国家的外交思想与实践需要从民族主义角度来解读。法国民族主义对其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影响强烈而显著,形成了法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从而成为法国外交独特经历的历史依据与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直用民族主义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这是不对的。鲁迅早期思想中的确存在着民族主义成分,但不是民族主义者,他这是已经开始走上了世界主义启蒙主义的道路,而且越来越成为鲁迅思想的主导成分。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文化观之嬗变 ,经历了倡言保教、放弃保教和成为东方文化派代表这三个阶段。他的这种文化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其中所包含的保守主义倾向是应当摒弃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检讨格尔兹的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入手 ,讨论了我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虽有自强求富 ,但陷于文化民族主义的冲突之中。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没能认识到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区别 ,导致了辛亥革命后这一话语的崩溃 ,“新三民主义”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陈独秀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利益受到侵犯 ,提出中华民族存亡和富强的诉求 ,整合了各民族的力量。当前我国仍遇到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 ,我们应结合自身历史和西方经验教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套具有整合力的民族主义话语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思潮以其思想先导性的特点而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嬗变进行回顾与前瞻,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实质,把握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并预测其走向,从而为引导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菲律宾民族主义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戏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菲律宾本土文化的灵魂与标杆,戏剧文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20世纪初菲律宾国内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菲律宾民族的形成。而在20世纪70—80年代菲律宾反压迫的第一次“人民力量”①民族民主运动中,戏剧民族主义活动更加功不可没。菲律宾戏剧文化界,以戏言志,彰显抒发着菲律宾民族政治独立与文化自主的心声,成为一个世纪来菲律宾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象征,也揭示了其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