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招生和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指出就业能力培养不足,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产生就业鸿沟的根源;提出高校从重视就业率到全面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转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往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能力高低决定其初次就业成功率和初期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观点相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普遍高估了自己的就业能力。三个群体均认为本科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大学生本人、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几方面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还是结构性矛盾问题,大学生能力状况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不匹配。从高校和学生的角度来看,培养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是缓解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致使大学生理论脱离实际.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两大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受家人与教师的影响较大,就业压力部分来自于周围人过高的社会期待.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应该致力于培养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一项具有开放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大学生个人以及用人单位的协同努力。仅从高校的视角和维度切入并展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但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要求存在着一定偏差。在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的平台。因此,研究和探索高校毕业生素质测评和就业推荐平台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高校毕业生素质测评要能够反映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充分利用素质测评结果,将就业推荐平台建设成为解决就业矛盾,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暴增,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感到“求贤若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地其培养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不符,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力构成体系,面向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设计出调查问卷,研究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工作态度与合作能力”、“生涯规划管理与学习进取能力”、“专业技能运用能力”的认可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综合评价了构成大学就业力的各因素的重要性.通过象限图分析法,对比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重要性的认知差异,为大学生和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录用选择权和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权也不断扩大。因此,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强的高素质毕业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作为培养知识型管理和技术人才的高校,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现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结合我校实际谈一下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问题。随着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认知与企业需求之间不匹配而导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尤为突出。通过对高校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比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上的认知差异性,据此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  相似文献   

10.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关系着高校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笔者历时一年对我院历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现就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人数大幅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本人都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压力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难以匹配上。当今大学毕业生存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良莠不齐的问题,用人单位为了应对竞争压力提高了用人要求,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要求间的差距成为制约了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因而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探索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的同时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综合多方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形势依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对广东粤西地区某高校的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剖析,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从提高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总结主要经验与做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通过研究旨在为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就业能力缺失是造成大学生未能充分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5.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用人单位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社会用人单位更注重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作为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大学生职场素质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等因素。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职场素质的相应对策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塑大学生成才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建终身职业培训与能力开发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用人单位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社会用人单位更注重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作为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大学生职场素质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等因素。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职场素质的相应对策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塑大学生成才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建终身职业培训与能力开发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给我国的就业市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多的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从起初的重视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到后来更注重大学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就业软实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心,也成为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扩充大学生校园文化平台、提高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水平等方式,全力引导大学生提升"软实力"水平,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顺利求职、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闫晗 《中国教师》2013,(Z1):85-85
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重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的中心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心理和择业心态,这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中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建立毕业生"预就业"模式,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缩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方的选择时间、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用人单位矛盾等社会因素,招生规模扩大、培养模式滞后等高校因素,毕业生自身素质较低、就业观念落后、诚信问题严重等内部因素,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就业主题层面,探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提出国家相关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用人单位应开发科学的毕业生素质测试系统;高校应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长效机制,大力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共建实习基地,合办校内训练营;毕业生自身应认清形势,提高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