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前后,大批归国庚款留美生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从外因来说,是因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但教育界自由空气浓厚,而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也日益高涨;从内因来说,是因为庚款留美生本身兼具中西文化特质,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2.
归国人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作者整理的两大数据库提供了关于归国人员情况的量化分析。一是来自中国前134所大学中936名现任高层管理人员(校长、党委书记、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的简历。二是在中国排名前25的大学中任教的2044名归国人员的简历。基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归国人员状况的变化趋势、分布情况以及流动性。对于归国人员特征的描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面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中国大学的师资(无论是受本土教育还是受海外教育)需要做哪些定位、调整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留学生群体占据民国高等教育界要津,主导了一场如火如荼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把西方(尤其是美国)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和模式与中国本土需要相结合的探索,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们在促进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和现代大学制度确立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高等教育融入了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成为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李卓宝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开拓者,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她以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之中。她的高等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理念、人才培养的理念,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李卓宝高等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首先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并深植于清华大学教育实践沃土。  相似文献   

5.
蒋梦麟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梦麟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朱宗顺蒋梦麟(1886-1964)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908年赴美留学,1912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归国后,他发表了大量的教育论文,鼓吹“个性教育”,被西方学者誉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奉系将领冯德麟之子冯庸将军不仅是著名的东北爱国将领,也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杰出教育家。他以"毁家兴学"的方式投身于教育事业,将家产和全部精力倾注于独资创办的冯庸大学,并在办学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冯庸高等教育思想分别体现在:"八德八正"的道德教育;以工科为主的实业教育;强制性的军事和体育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和公益性办学。冯庸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于当今我国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体育教育等亦均有启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引导教师投身于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将于2017年春季发起"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师资培训班"培训,开展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讨。现面向全国高校相关院系,邀请已经或计划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一线授课教师参与学习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胡适以在美国留学期间的高等教育经历与归国后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学术独立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他提倡学术独立的根本目的是要加强中国人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方面的独立自主。为实现学术独立,发展高等教育,胡适提出了转变大学观念、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作用等项建议。胡适争取学术独立的高等教育思想,为我国构建自主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战略将会影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应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形势变化,遵循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地方高校应该从"一流"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特色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深化学校全面综合改革,以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考")是别于"学校教育"的另一种教育形式.他们同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自考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优秀传统,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自考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伟大创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形式。应遵循邓小平关于"办学校"与"自学"两种办法的思想,使自考进一步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11.
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大学教育理念的演进史,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发展、形成的重要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进程及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理念需变权威性教育为民主性教育、变"一成不变式"教育为"灵活式"教育,变传承功利性教育为发展式教育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该国的高等教育就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6月27日中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上海举办的"2007上海教育论坛"上透露,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自1993年至2006年的13年间,中国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张力介绍,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比1993年高出17个百分点。从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来看,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为2500万人,在1993年的基础上翻了5番。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 ,陶行知先生是最有影响而且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而深邃 ,尤其是在师范教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理论上有着精辟而完备的论述。这些 ,对于改革和促进我国的师范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师范教育的社会地位“师范教育可以兴邦 ,也可以促国之亡。”〔1〕陶行知的这种认识来源于他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设想及他从事师范教育的实践。他于 1917年留美归国后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五四”运动后 ,他积极投身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 ,对国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痛感中国之贫穷 ,教育之…  相似文献   

15.
四川是五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展得最好的省份,不仅参加人数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而且许多学生归国后都积极地投身于革命 活动,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相对落后和闭塞的四川兴起如此大规模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并得到蓬勃发展有其思想、经济、政治和组织等方 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部近80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1910年至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所思所想。胡适认为,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而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教育救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在归国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胡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均衡的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表现为高校分布以城市为中心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地区不平衡等方面。城市的辐射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教育资源却更为垄断和集中,从而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自然现状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者并存"的观念难题,同时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前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后者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刻理解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是成功把脉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综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美国和德国曾因其独具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中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形成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比较优势,形成植根于中国背景的一流人才培养范式。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描绘了"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样貌并指明了实现路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并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始人,其高等教育理论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潘懋元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中国特色教育思想体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其"过渡阶段"理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理论等,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在抗日战争刚爆发时,就毅然归国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指引下,他具体领导了国民党政治部三厅和文协以及中国文化界的英勇斗争,用他战斗的笔,揭露了日寇残忍凶恶的侵略本质和汉奸卖国贼的肮脏嘴脸,以及他们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抨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丑恶行径。打击了敌人,教育了人民,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热情。同时他的史剧和史论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也是重要的精神武器,有益于抗战胜利和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