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脏因疾病、过度疲劳、排血功能减弱等,使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同时静脉系统淤血,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症状。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防的自然死亡。本文对我院近十年来发生84例心脏性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病例选择标准 (1)经临床确诊的各种心肌病病人;(2)就诊后经诊治病情稳定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而病情突然发生的变化,于瞬间或1小时内死亡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临床应用β-阻滞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展.应用β-阻滞剂治疗CHF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特别是对特发性DCM的疗效最为显著.β-阻滞剂治疗CHF应当在病情稳定后开始使用.介绍了不同β-阻滞剂的作用特点以及具体应用方法,并针对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并以心室重构为主要表现。目前对CHF的治疗,在传统三联疗法(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和地高辛)基础上,β受体阻断剂等已列入CHF的标准治疗。本文综合了国内外部分近期有关文献和资料,拟就CHF研究与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在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入选老年CHF患者152例,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B组)和对照组(C组),均予标准抗心衰治疗,B组联用美托洛尔,C组联用与美托洛尔外观相同的淀粉安慰剂,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12周、24周时的临床指征变化,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C组比较,B组无创心排量指针于12周时已显著改善(P<0.05),24周时更显著(P<0.01);临床心功能分级于24周时也显著改善(P<0.05)。结论:长期应用美托洛尔可明显改善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是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疾病进展的最终结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工》2014,(2):45-45
冬季气温骤降,急性心梗进入高发期,突发心脏病猝死的几率明显超过其他季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患者约为54万人,每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脏性猝死。死亡原因以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伴有的严重并发症为主。  相似文献   

8.
“唉,本来好好的人,睡了一觉就走了……”而引发这种情况却是人们称之为的猝死。其发病迅猛、出人意料。一般从发病开始,如果没得到正确及时的救治,1小时之内就会造成病人死亡。其中的心源性猝死(即由心脏疾病引发的猝死)占到了所有猝死的90%左右。中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患者超过54万,抢救成功率不超过5%。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钙拮抗剂(心痛定)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协同作用治疗高血压及充血性心力衰竭75例分析及追踪调查研究发现,卡托普利与心痛定长期配伍服用对高血压病及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不仅能使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而且随着血压的下降,靶器官心脏的左室肥厚逆转,心脏舒张功能改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另外对充血性心衰患者,不仅急性发病时明显缩短疗程,而且对预后极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青壮年心源性猝死病理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赤峰地区1980—2005年间心源性猝死病例139例尸体进行病理学解剖,从宏观到微观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39例猝死尸检中,男性72例,女性67例,通过男性与女性心源性猝死年龄构成比较P<0.05;不同年龄组女性心源性猝死率比较P<0.01;不同年龄组男性心源性猝死率比较P>0.05.结论:男性与女性发生心源性猝死年龄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心源性猝死率与年龄明显相关;男性心源性猝死率与年龄尚不能认为有关.心肌脂肪浸润在女性猝死中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持续升高与远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对71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cTnI的动态变化分为二组,cTnI持续性升高组,cTnI短暂升高组.随访患者远期心脏事件,分析cTnI持续性升高与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对71例cTnI升高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远期随访,随访时间31±12月,共有43例患者发生心脏事件57例次.cTnI持续性升高组发生心性死亡8例,cTnI短暂升高组发生心性死亡2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cTnI持续性升高组次要终点事件21例,发生率67.7%.cTnI短暂升高组12例,发生率3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nI持续升高的冠心病,其心性死亡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cTnI是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比索洛尔为β_1一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已有报道,我院自1994.9~1998.9月对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获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CHF患者68例,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18~70岁,平均50±12岁病程1~19年,平均5.4年,其中风心病20例,冠心病22例,高血压心脏病15例,扩张性心肌病11例。NYHA功能分级,Ⅳ级26例、Ⅲ级32例、Ⅱ级10例。排除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极易合并定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与这类病人的猝死有直接关系。对此类病人是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指征是什么?多年来临床上存在着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115例住院病人的资料,结果表明:使用心律失常药组住院期间猝死率明显低于未用心律失常药(P<0.05)。作者以这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应综合判断,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50例CHF患者血浆IL-1β、IL-6水平,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L-1β在LVEF≤5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VEF>50%组、E/A≤1组明显高于E/A>1、冠脉病变Ⅲ、Ⅳ型明显高于冠脉病变Ⅰ、Ⅱ型组,在不同年龄分组、NYHA分组和血脂分组中无明显差别;IL-6在LVEF≤5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VEF>50%组、E/A≤1组明显高于E/A>1、冠脉病变Ⅲ、Ⅳ型明显高于冠脉病变Ⅰ、Ⅱ型组,血脂异常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检测CHF患者血浆IL-1β、IL-6的变化可以评估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加热表面核化点遵循泊松与分形分布,提出了临界热流密度的一个数学模型,从该模型中发现大空间临界热流密度(CHF)是壁面过热度、接触角和流体物理特性的函数.对不同的接触角,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胰岛素和糖代谢变化,并探讨依那普利对CHF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CHF患者69例,依那普利(n=37)(第一周10mg,1次/d,后三周20mg,1次/d)和地高辛(n=32)(第一周0.25mg,1次/d,后三周0.125mg,1次/d),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空腹血清C肽(CP)水平,并计算出FPG/FINS比值、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值[IAI=-ln(FPG×FINS)]作为机体胰岛素敏感性评价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依那普利组CHF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加,而地高辛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无显著变化。结论依那普利有改善CHF患者I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2导联心电图作为一种心脏功能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在体育科研中常用于运动员的机能评定及训练监控之中.心脏猝死作为心血管意外中最极端的后果给体育运动带来了负面影响.研究证实,12导联心电图在运动前心血管疾病筛查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鉴别诊断出心血管疾病,从而避免运动中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心电图这种高精确性的检测工具有着无法回避的弊端,如:有限的医疗资源,费用昂贵,不适用于大样本人群的筛查等等.因此,心电图怎样在心源性猝死的筛查中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猝死是完全可以避免和预防的,避免和预防的关键是时刻关注前驱症状,只要我们时刻关注了运动性猝死前驱症状,一定能够把运动性猝死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效避免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前驱症状对预防和急救运动性猝死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据英国科学家最近的乐观预测,要求移植心脏、肺、肾等器官的病人有可能在今后3至4年内,从经过生物技术改造的猪身上得到这些器官。有这种需求的潜在市场是限大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移植的心脏有2500至3000个,而实际需要量却是这个数字的10倍。 动物器官的移植并非新鲜事物,第一次是在1905年进行的。当时,一位法国医生将猪肾缝入一个病人体内,以取代他失去功能的肾,但这次试验完全失败了。1910年,一位德国外科医生进行了相同的试验,病人仅存活了30个小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38例心脏性猝死的抢救,体会到复苏能否成功与正确的心肺复苏(CPR)操作有关,尤其是CPR初期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更为重要。并观察了大剂量紧上腺素在复苏中的作用,及脑复苏中脱水药、激素、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