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代教学》2010,(10):12-12
崧泽文化源远流长,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也是上海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作为以崧泽名字命名的学校,传承六千多年的崧泽文化是崧泽学校全体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一方面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另一方面收集与崧泽文化和赵巷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创办了崧泽文化陈列馆,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校本教材——《崧泽,我们的骄傲》,还拍摄与之相配套的影视专辑。  相似文献   

2.
潘晨聪 《上海教育》2014,(30):26-27
因为六千年的历史渊源,"崧泽文化"发源地青浦区赵巷镇被誉为上海人的根。也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2006年开始,崧泽学校新一轮的读书活动把传承崧泽文化作为基本主题。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崧泽学校将传统文化分类。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因崧泽文化而得名,记者一走进该校,就感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文化陈列馆里的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实物呈现出了崧泽文化特有的底蕴。在与该校校长朱国君的交谈中,记者深深体会到,"刻苦、合作、精细、创新"的崧泽文化精髓已逐渐渗透在该校各项工作中。作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该校结合学校特色,夯实文化底蕴,挖掘优质内涵,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致力于把家门口的普通学校打造成优质的学校,从而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年的办学,学校不但成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而且还把崧泽文化发扬光大。崧泽文化的成功秘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崧泽学校在传承崧泽文化时注重“软”“硬”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海人和上海文化之源 ,是近年来上海学术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考古学和文化传播学角度 ,论述了远古时期“上海人”和“上海文化”的由来及其特征。从而推论 :最早的上海人就是现今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所出土的崧泽遗址上生活在距今约 60 0 0年前的崧泽人 ;而由崧泽人及其周围的史前上海人所创造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构成了上海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官芹芳 《上海教育》2011,(11):36-38
学校差不多每周都会接待一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丰富的崧泽本土文化为崧泽学校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兴盛,给学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不利于其现代转型、民族性的保持和师生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超越图像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基于异质性"形象/文本"的图文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成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遵循的内在逻辑。基于图文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把基于图文文化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积极更新和完善学校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重建学校中的阅读文化,注重养成师生的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8.
行为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的结构要素之一。它是指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的全体成员所贡献的实践文化以及其创造性活动;行为文化涵盖了人际关系、管理行为、教育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及学校日常生活行为。为此,上海嘉定区第一中学以"嘉言懿行,一以贯之"的学校精神为引领,从以下七个方面加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19-124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正在不断消解和重构。学校教育因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方式,成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场。但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如何处理好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二元关系成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提升"格致文化"品质创新现代学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致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明确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传承"格致文化",发扬"格物致知"精神,学校在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方面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发掘学校历史资源,丰富格致文化内涵;开发整合特色课程,构建<格致新课艺>体系;着手制度文化创新,探索文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承,需要学校以深度思考和迭代思维,在学校的文化理解与行动中有鲜活的表达,通过坚定"善"的文化靶向、坚持"善"的文化发现、坚定"善"的文化引领、坚守"善"的文化故事和坚信"善"的文化方式,实现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文化强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项目释义姑苏文化课程,是将姑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把姑苏文化的浸润和传承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系列校本教材,统筹安排课程实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与实践活动,形成地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姑苏文化"精品课程。项目内容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学校将姑苏文化课程有机融合在语文、数学、历史  相似文献   

13.
有专家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金钱。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光靠经济奖励走不太远,奖金有了五千,想六千,有了六千,想一万。去年实行的绩效工资,让我们每位教师的收入增加不少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文化步入了由文化到学校文化直接演绎,"政绩"工程表浅化打造,以及对"特色"解读偏离常态轨道等"泛文化"的误区,忽视了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实现"以文化之"的使命关键在于对"化"的解读。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从几个维度对学校文化的建设进行审思,即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在于文化的主体定位;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源于文化的地域适切性;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在于走一条自觉创生的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董长林 《教育》2015,(10):52
淮阳西城中学就坐落在羲皇陵前、龙湖岸边,学校拥有无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学校围绕"传承伏羲文化,打造阳光校园"的文化理念,努力挖掘地方历史文明,结合现代教育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就一些主要做法概括如下。确立"传承伏羲文化"的理念学校领导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如果光靠模仿与抄袭,哪怕"拿来"千万家,永远不会成特色,也积淀不了真正的内涵。学校文化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的文明,构筑学校文化基石。所以前面笔者介绍淮阳的悠久历史与伟大文明,其实是介绍西城中学文化理念的由来。了解了淮阳就会理解:淮阳  相似文献   

16.
文化空间是集时间、空间与文化于一体的意义场域,大学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大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隐遁、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断裂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弥散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中,现代大学文化空间的改造需要遏制"非学校化"建筑活动,增强大学物质文化空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性内涵;改进课程设置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制度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能力,使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张天启 《职教论坛》2014,(14):57-60
高校是汇集、存储、研究、传播、教化、创新社会文化的机构,具有社会文化的"集散地"和"提升机"的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在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功能与必然使命,探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目标、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具体做法为例,探究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创新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间是集时间、空间与文化于一体的意义场域,大学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大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隐遁、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断裂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弥散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中,现代大学文化空间的改造需要遏制"非学校化"建筑活动,增强大学物质文化空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性内涵;改进课程设置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制度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能力,使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校园环境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展。从"扬长教育"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有效渗透绿化理念、超前规划设计学校功能、高标准配置功能室及设施设备、建设数字化校园等,努力加强学校文化的积淀、展示与传承,不断丰富学校办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观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民族文化宗教性的残存;民族文化丰富性的缺失;民族文化完整性的缺失。为此,加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应采取"统整"的课程模式,构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课程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