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校变革中需要关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因为这种力量的引入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公共信心,有助于促成变革中良性压力的形成,有助于强化学校自身的知识基础。要突破目前家长、社区与学校合作关系发展的瓶颈则是建立本质上共生互惠的合作关系。家长和社区参与不仅仅只是为了实现学校变革,同时也是为了家长自身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层互动: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构的综合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陷入的误区:过分地依靠政府的强制力供给,忽视市场机制和民间社会的力量,提出一个综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建构框架,引入民间资本,纳入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在相互监督、相互协调和相互合作中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克服市场的失灵和社会的不自足性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班主任在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方力量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育合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协商民主性、保障了评价内容的针对性、确保了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然而,第三方评价的引入,无论是在思想观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受评者的思想顾虑、行政力量制约学术力量的发展、评价制度自身不成熟等挑战。因此,第三方评价在引入过程中,要确定独立性的评价主体、明确弹性化的评价内容、形成制度化的评价过程以及呈现客观性的评价结果,使整个评价过程高效、健康、可持续地运行。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从完善社区协商民主建设政策的角度,对安徽省民政厅社区协商民主建设示范城区名录的6个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社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些社区在开展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的一年多来,在推动社区协商工作方面存在的社区协商制度还不完善、专业社会组织指导力量不足、社区协商缺乏线上工程、资金不足等问题。探讨提出了完善城乡社区协商规章制度、提升社区组织化程度、线下协商与线上协商相结合、资金下沉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区协商治理是在社区治理中融合协商理念与方式的民主治理实践,是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我国社区协商治理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模式。但是,法治化程度不足、多元主体间关系不畅、主体协商具有随意性、资源供给及整合机制不成熟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从多元主体互动视角出发提出以下优化路径:推进协商治理法治化,规范主体间关系,构建完善的协商治理机制;通过基层(社区)党组织发动、引领和聚合多元治理主体,加强政社沟通型互动,建构“一核多元”协商治理主体结构;培育和引入社区社会(社工)组织,提升社区协商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治理主体间同化型互动,重视协商价值,培育协商意识,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日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自1991年被确定为地、市委书记德育工作联系点以来,我们努力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主动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协调社区内各种教育力量,初步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社区...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高校的管理中,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与运行,是高校谋发展必须重视的一环。在论述地方高校协商民主的内涵与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行政化决策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高校决策协商民主机制的运行机制,进而从民主协商各主体平等的地位、沟通的态度、辩论说理的作用、协商过程的监督、协商决策过程中第三方的引入和协商民主治理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地方高校决策协商民主化水平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区学校是破解日本教育存在的制度性疲倦以及构建新型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战后日本学校与社区关系嬗变的必然趋势,是21世纪日本官方政策推进的必然结果。作为社区学校制度核心的学校运营协议会从制度上保障了相关方共享权限和责任,以协同推进有效的育人活动,主要包括协同各方制定和完善学校运营基本方针、协同各方解决学生指导问题、相关主体协同制定学校社区合作课程、协同促进学校工作方式的改进、通过监护人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开展相关助学活动等。其协同育人实践的成效得益于有效机制的支撑,即学校运营协议会是协同的重要平台,目标的共享是协同的前提与基础,团队学习与对话及协商是协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会三方共同承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其中,学校是中坚和核心力量。学校除了切实提高对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认识、彻底改善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使其成为性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外,还肩负着同家庭和社区的联络与合作的责任。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加强亲子教育,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性教育态度,掌握科学的性教育技巧;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借助社区、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教育作用,给青少年学生以全方位的呵护和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学校间建立深度联盟,就是要促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在初步实现设施设备、人力资源、课程资源三个共享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合作提高,形成教育合力,发挥"1+1>2"效益,努力实现两校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育革新》2006,(5):F0003-F0003
兰州市第十中学在创新中不断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场所,而社区是其生活的主要环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从相互隔离,到相互联合,然后走向融合的发展阶段,最终以通过形成“学社生命共同体”的形式实现终身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重庆第九十五中学与学校周边的锦凤社区、沪汉社区、新一社区进行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新一社区是全国的明星社区,他们建有"放学来吧",作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全场所。但是社区工作人员力量不足,于是学校每周派出学校的党员义工到"放学来吧",对放学回到社区的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和学习辅导,效果很好。做到了学生"离校不离教"。  相似文献   

16.
教师家长委员会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组织形式,以学校发展、家庭教育、社区文化为主要阵地,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团结教师志愿者、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青保干部自主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管理中,形成了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的整合,从而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和谐共建的指导功能、策划活动的智慧功能、示范群体的榜样功能和沟通协调的合作功能.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更新是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目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更新的基本主张是:在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学校的更新,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大,社区体育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日渐凸现出来,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绊脚石.学校体育中,学生实践少,缺少锻炼机会,因此学校体育应与社区体育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达到两者的互动融合,从而更有效的促进两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徒制是政府、学校、企业和学员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发展的,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四者的关联度是现代学徒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学员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则是影响这个关联度的、以往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一环,我们试图初探"现代学徒制"学员管理。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框架内,开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是时代的要求,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以"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体育理论"和"终身体育的理论"为支撑,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构建多元的、多层的融合互动,资源共享,把学校体育送到社区和家庭,把社区体育引进校园,从体育活动的相互交流到体育精神的相互影响,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共同提升.加快"让学校回归社区"的进程,创建和形成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