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颍州欧阳修遗迹有聚星堂、会老堂、六一堂、欧阳文忠公祠和西湖书院,构成了颍州的文化符号。南宋以来,欧阳修遗迹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黄河南泛而导致颍州西湖湖域面积逐年缩小甚至消亡,对颍州古迹产生了不利影响。欧阳修遗迹是颍州名流荟萃、文化昌盛的象征,彰显了文人不随流俗、讲信守义的价值观念,体现了颍州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与颍州结下不解之缘。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时间跨越40年,前20年是奠基阶段,后20年是发展、繁荣阶段。后一阶段论文量多质优,有数部著作出版,以文学、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较突出。本土、外地学者都很关注欧阳修与颍州的研究。欧苏师生情缘成为历史美谈。熙宁四年九月的欧苏颍州欢聚,意义不容低估。颍州欧阳氏确系欧阳修遗族。欧阳修的颍州诗词、颍州遗迹,是阜阳宝贵的文化资源。欧阳修的颍州情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论题。  相似文献   

4.
北宋名臣欧阳修于皇祐元年移知颍州,从此便对颍州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并最终选择终老于此。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不仅与颍州的自然风物的丰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欧阳修幼年经历及其求隐思退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说,颍州既是欧阳修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又是他精神层次上的归宿。欧阳修众多颍州诗歌的书写也从多方面反映欧阳修对颍州的钟爱与知颍、思颍及归颍前后情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更好了解欧阳修晚年心境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依据文献记录,北宋一朝颍州有80任知州、78任实际到职、77位知州,24位有具体廉政事迹记录。历任颍州知州虽然任职原因不同、任职时间长短不一,但是在任上基本上能够勤恳为民、造福一方,他们为颍州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颍州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自中年来颍为守后,便眷眷不忘归颍,颍州与欧阳修关系密切。研究欧阳修的“颍州情结”首先需梳理出其颍州作品。本文以欧阳修自编《居士集》为首要依据,结合系年、诗意、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他史料文集。重新辨析考证欧阳修的颍州诗作。  相似文献   

7.
吕景蒙于明嘉靖前期任职于颍州,其职司虽重在风宪且任职时间不长,但在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颍州的人文教化史中贡献卓著,影响深远,被列为颍州名宦。他最具影响力的人文教化举措是修缮了西湖书院、兴建了三忠六贞祠、纂修了颍州地方志,这些人文教化措施功在当时,誉流后世,不仅提升了颍州人文生态的品质,而且使颍州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延续了这一人文生态的高位品质。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的颍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颍州在北宋时的交通形势,认为当时其正处于北宋水陆交通要道之上,这是其有较显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进而述及了颍州当时的水利兴修状况及其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欧阳修与颍州相关的三个问题:欧阳修五至颍州而非八次来颍;欧阳修因眼疾自请小郡颍州并非偶然,是颍州本身的声名魅力,吸引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北宋官员。欧阳修初至颍州的时间为皇祜元年(1049)三月十三日(农历)。  相似文献   

10.
武刚 《文教资料》2013,(36):95-96
颍州西湖是饱含文化底蕴、风景优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文章通过古代志书了解颍州西湖的大致状况,并就颍州西湖的变迁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作为北寒前期文坛领袖,来到颍州后,直接促进了当地文学活动的活跃。他对颍州风物特别是对西湖的爱赏进一步提高了颍州的声名。他的“颍州情结”则直接影响了苏轼,使后来颍州又增添了一位名人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陈师道曾在颍州任州学教授三年,今存创作于该地的"颍州诗"共52首。在这些作品中,陈师道不仅描绘了颍州的自然风光,而且在抒发闲适、隐逸之情时体现出对此地风土人情的热爱;即便在与亲朋好友赠答时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也与颍州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颍州诗"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对"后山体"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中年自请来颍州为守后,便把颍州定为终老之地。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诸多思念颍州,表达归颍愿望的诗作。颍州的魅力是欧阳修思颍的显性层面。思颍实际上就是思隐。对故乡缺失的家园情感也移聚到对颍州的思念中,思颍又是思家。归隐情怀与家因情感最终共同融注到思颍之中。思颍是对宦海风波、现实无奈的远离,对宁静淡泊而又自由稳定的精神家园的寻找。激发欧阳修寻找精神家园的因素即他的人生悲情,其现实来源有三:健康状况的衰退、政治理想的失落以及亲人故交的零落。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早年父母和长兄因饥疫病亡,迫于生计,到皇觉寺出家。不久,因灾情加重,成为游方僧,游食于庐州、光州、固始、汝州、颍州一带,并驻留颍州北照寺。本文根据明清典籍以及颍州(阜阳)地方志的记载,并结合阜阳民间传说,对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与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进行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5.
晚明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张鹤鸣之二弟张鹤腾、长子张大同皆于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所部攻陷颍州时被杀。张鹤腾既为名宦,又为名医。张大同亦为当世名士。尽管二人皆有著述一直流传到现在,可是关于他们的生平资料却很难稽考。正因为如此,《张氏族谱》、顺治《颍州志》、康熙《颍州志》和乾隆《颍州府志》对他们生平和佚作的记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16.
吕景蒙《嘉靖颍州志》是成书年代较早的一种颍州志,也是今皖北地区现存的且价值较高的明代方志。该志不仅保存了明代颍州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其完备的体例和忠于史书的纂志精神还对后世颍州志的修纂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此外,该志完备的体例、考订精审的内容以及鲜明的议论特色,都为其打上了名志的烙印,使其成为了嘉靖时期淮河流域志书修纂的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颍州欧阳修之遗族,为欧公四子之后裔之说,已成定论。今欧公第32代裔孙欧阳礼先生著文说颍州欧氏系欧公之远族,非裔孙。其说误矣。从方志史料、家乘谱牒和相关信息综考察,颍州欧氏确为欧公四子欧阳辩之后裔。  相似文献   

18.
唐代后期,颍州先后隶河南、陈郑、淮西、泽潞、泾原、永平、宣武、义成诸方镇。颍州隶属如此多变,因其地处战略交通要冲,为唐朝廷和方镇瞩目并争相控制。颍州位于淮颍(蔡)漕运线,而淮颍漕运是汴河漕运的主要补充。朝廷通过调整颍州的隶属,既能保证财物的南北调运,又能遏制宣武悍镇,确保中原方镇的相对稳定,并对时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均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从国家到地方实行各种政策提倡节烈思想和鼓励节烈行为。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烈的风尚。这一时期在国家和颍州地区倡导节烈思想的措施作用下,颍州地区的广大女性践行这一思想,颍州地区形成节烈风俗。  相似文献   

20.
颍州西湖     
<正> 阜阳在秦汉时称汝阴,在北魏以后称颍州,颍州西湖故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这里曾绿树成荫、林苑烂漫,画舫朱艇、碧波潋艳,楼台亭榭、歌舞不绝。在历史上,颍州西湖堪与杭州西湖、扬州西湖齐名,是为人文荟萃之地,觞咏风流之乡。《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