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作为我国"消法"中尤为突出的一项制度,对于维护市场交易安全,保证市场交易公平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该制度功能探析为视角,分析我国此项制度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完善该赔偿制度的措施,比如将消费者的含义进行明确界定,拓宽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明确其适用标准、改善其解决途径等,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消费者以及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产品责任损害赔偿作为产品责任制度的重中之重,其范围的设置不仅直接关系到受害者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体现了法律对侵权行为遏制作用的强弱。目前,就产品责任损害赔偿中的产品自身损害及纯粹经济上的损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几个问题而言,世界各国立法规定与学界观点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对国内外立法现状及学界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明晰我国立法上是否应该就以上问题予以明确,以及如何具体加以规定以指导日益变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纠纷的解决,完善我国的产品责任损害赔偿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及其立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现有赔偿制度入手,论述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要件,及争议,提出建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期望通过该制度来弥补传统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达到补偿受害人、惩罚加害人、遏制不法行为发生、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标志着法律更加深入地保障公民的权益,随后多部法律相继出台,更是逐步完善了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内容。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该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赔偿范围具有局限性;法律没有规定具体明确的赔偿标准;司法实践中自由裁量性过大等,都急需解决。文章从研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出发,分析该制度的含义和范围,并就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指受害人因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者遭受精神痛苦而获得的金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发挥其补偿、惩罚、慰抚之功效。成为保护受害人、制裁违法、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法律武器。本文参照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从侵权的法理方向,阐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功能、性质及构成要件,讲述了精神损害为什么可以用金钱的赔偿方式给予抚慰的同时针对精神损害赔偿法案中的部分遗漏和缺失,提出了补充和完善的个人观点,以期健全和规范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精神损害的救济和抚慰,是救济人身权利损害的一项重要办法,是侵权损害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建立,是近代法律民主进步的体现.本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性质、产生依据、构成要件、功能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金算定原则的论述,对之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7.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终于在婚姻法中取得了它应有的位置,但随之而来的举证难问题不由得不引起深思.主要从隐私权的角度并结合有关视听资料的司法解释来论述"捉奸行为"的可行性,从而阐述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举证难问题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被害人救助制度建立这一问题被社会所关注.作为其一个重要部分的精神损害赔偿亦应在其中有所体现.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应与其保持统一.在对刑事罪犯人权保护的同时.刑事犯罪所具有的公权性质如何去平等地保护私权下的被害人所受的精神损害则是学界一直予以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以期促进刑事制度与被害人救助制度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为督促义务人切实履行生态赔偿义务规定了非诉与诉讼两条执行路径.结合法律规定与实践情况,对上述两种途径予以细化.在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行政性质的前提下,分别从非诉与诉讼两层面出发,为生态环境专项司法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尝试跳出现有制度困囿,将执行手段仅限于非诉手段,提高生态公益的维护效率.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赔偿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的实践问题.广大的"法律消费者"在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与赔偿数额的决定因素、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从理论上弄清陷入误区的原因,从而走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误区是正确行使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鉴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应成为民法的价值取向。而同质赔偿在应对公害民事侵权时表现出的缺陷与不足,及惩罚性赔偿特有惩罚性、预防性的特点使公害民事侵权有必要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未来《民法典》与相关立法应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如此才能充分保护受害人的权利,彰显民法正义。  相似文献   

12.
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实体法理论基础是惩罚性赔偿的制裁与威慑功能理论,程序法理论基础是诉讼担当理论。适用惩罚性赔偿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审慎原则和适度原则。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应当以法定倍数赔偿标准为基础,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造成后果、获利情况、经济承担能力、将要承担的其他财产责任等进行综合考量,确定相对合理的惩罚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3.
特别保护原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之所以要确立特别保护原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处于弱者地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予以特别保护,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中心宗旨的确立、权利义务的设置、归责原则的适用、惩罚性赔偿条款的创设、多种解决争议的方式的设计等。贯彻特别保护原则,必须注重系统保护,掌握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民事责任主体应从企业扩大到行政机关和消费者,赔偿范围不仅限于财产和人身损害,在同质赔偿原则基础上要有限度地运用惩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赔偿向来是民法学界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肯定性规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第一次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制,这是我国民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文结合该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特征、适用范围及赔偿数额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并从司法实践出发,针对司法解释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危险责任制度是现代侵权法上的一项重要的制度,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危险责任是否应该设定最高赔偿限额、是否应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危险责任与过失相抵的关系问题存在争议,在分析评价学术界争论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危险责任不应该适用最高赔偿限额,危险责任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和过失相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