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祸害。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南涝北旱、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 ,认识它的发生、发展规律 ,提高全民族防灾减灾意识 ,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我国的四大自然灾害1 气象灾害 在诸多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许多自然灾害 ,也直接或间接与气象原因有关。 2 0世纪 80年代因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占自然灾害总死亡人数的 61%。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  相似文献   

2.
丹霞地貌是一种环境较为脆弱的地貌。丹霞地貌区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它的多种自然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丹霞地貌旅游与丹霞地貌灾害具有共存性,研究丹霞地貌自然灾害,并实施防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防灾减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国际上目前时灾害教育非常重视,相继开展了灾害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工作任务迫切,国家对灾害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有关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是比较少,需更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的伟大历程,也是在和自然灾害不断进行斗争的过程。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加深了对灾害成因的认识,创新了救治灾害的经验,丰富了防治灾害的措施,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抗灾救灾思想,并在.灾荒实践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只料,认为高句丽自然灾害以气候灾害为主;褡探讨了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对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校的灾害教育及其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部为了让学生具有强烈的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在培养学生具备防范与减轻各种灾害的意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而这些措施中也折射出其独特性。因此,探讨美国学校防范灾害的具体教育措施,对于我国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灾害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水旱灾害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同期GDP的1%,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相似文献   

8.
明朝末期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其灾害的发生频率高于中国的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晚明诗人的诗歌创作在记叙灾害方面的灾害诗仍然比较少。讨论了晚明诗坛的概况;然后从晚明叙事诗记录的自然灾害的方面,关于雪灾、干旱、洪涝、饥饿等自然灾害的记录,加上对灾害史的考证;最后以陈子龙诗歌为例,浅谈晚明诗人对频发灾害的入诗程度以及自然灾害这样的社会题材在晚明诗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浅谈突发性自然灾害及其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突发性自然灾害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指出了如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全球灾害总损失的四分之一左右,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6%,而发达国家灾害损失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3~0.5%。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除了自然灾害,诸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人为灾害也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1.
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汉灾害经历了两个低谷期,两个高峰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东汉灾害发展态势凶猛。一直处于高频状态,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灾害的发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结汉代灾害发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汉代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也是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蝗灾虽然稍弱,但仍是此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总体气候偏凉,尤其是冬季偏冷,连续性蝗灾发生率较低。但蝗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扩大。幽、冀及江南的蝗灾发生年显著增加。因《春秋》灾异观的影响,此期对蝗灾的治理仍依靠人力捕杀。但也出现了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战争与包括蝗灾在内的灾害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朝时,“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至深,在统治者脑子里根深蒂固,导致灾异演变为政治资源,出现对灾异进行人为操作的现象。本文从明朝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政治改革——万历新政着眼,阐述灾异对当时政治斗争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水旱灾害频仍,有识之士在批判传统的发放赈银赈粮以救灾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植树防灾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广植树木,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植树防灾思想是近代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平均每间隔3—5年就爆发一次严重的蝗灾,危害面积广泛而严重,对于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治蝗工作十分重视.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治蝗救灾体系,围绕化学防治和改造蝗虫发生地这两条主线开展了系统的治蝗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后,由“控制阶段”到“改治并举”,再到基本根除,蝗灾防治工作逐渐成熟,出现了注意生态效益的可喜变化,防治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6.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7.
汉安帝时期各类灾害频频发生,分布十分密集,发展态势凶猛,灾情严重,具有连锁性、群发性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由于防灾抗灾手段落后,设施脆弱,能力低下;政府救灾职能弱化,救灾不力;官员腐败,各种势力借机为祸百姓,致使自然灾害频繁肆虐,给社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祸乱相承,灾害频仍,疫病暴发频繁。总计200年中,史书有明确记载的疫病就有45次,平均每4年多出现一次。魏晋时期疫病有以下特点: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严重;疫病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以及与其它灾害的伴生性、继起性等等。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深刻地揭示了物我对立产生的历史灾难。纵观其行文兼及其一贯的思想,可以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即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万古愁”和叔本华所概括的“人生悲剧”。苏轼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从哲学层面上回答如何解决这两大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