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出于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考虑,秦汉时期对广大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由于自然环境、民族族属、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不同,秦汉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对西北地区主要以军事行为为主,而对西南则主要是因其故俗而治。秦汉时期的西部拓疆拓展了我国的疆域,壮大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的朱提地区是今天云南境内最早划入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的区域.本文将说明朱提政治区划的设立,不仅是秦汉统治集团开发"西南夷"地区的前哨阵地,也为进一步经营整个"西南夷"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方士是由原始巫师阶层演变而来的群体,是秦汉时期非常活跃的社会阶层。起初方士的主要活动是寻求炼制长生不死的仙药,扩大神仙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由于秦汉时期的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特别热衷于不死仙药或是升仙,对方士尤为重用,方士们也积极利用五德终始说和封禅说干预国家政治,力求使方士、方术在封建政治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对秦汉时期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秦汉法律简牍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始终存在庶人这种社会阶层,他们在政治、法律地位及经济权益上与平民存在差异,带有明显的人身依附色彩.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了解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秦汉时期文化的概况及其发展原因。同时,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事迹,知道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曾作过重大贡献。二、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张衡与地动仪。三、教具: 幻灯机一台、幻灯片十九张。四、教学过程: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秦汉政治上有什么特点呢?(提问学生或自答)是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封建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特别在这一时期,数学、造纸术和地震测量上,都取得了光辉成就。(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6.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秦汉时期的信仰──伦理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秦汉时期中国社会之信仰和伦理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论点,认为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信仰危机和伦理危机;道教及其伦理,作为这一危机过程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中国伦理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的“诸生”是习儒而未仕者的泛称 ,包括经师的门徒、弟子和官学的郡国生徒、太学生、鸿都学士等。诸生是秦汉时期参预政治的基本群众。在秦和西汉初 ,诸生不仅是博士和经师学术上的继承人 ,而且是他们政治上的助手。东汉中期以后 ,由于政治黑暗 ,诸生对政治也逐渐由配合转为批判 ,进而在党锢之祸中与宦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诸生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具有依违其间的特性 ,因而每当有重大政治变动时 ,往往就会发生分裂  相似文献   

9.
损害赔偿是秦汉立法所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出土的法律资料来看,主要针对财产损害赔偿,涉及赔偿的形态、范围、原则,法律还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规定了几种实现方式,并在执行环节制定相应的制度,这些内容表明秦汉财产赔偿制度已形成初步的体系。秦汉财产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物,是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因此考察当时财产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内容,全面分析和总结它的功能,对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秦汉法律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的地主阶级,由于形成途径、政治地位等的不同,因而形成许多类型和集团。其中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时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豪族地主。它是以战国时期六国旧贵族的后裔为核心,加上秦汉新兴的豪富大姓而构成的。豪族地主的兴起,是封建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和封建政府的积极扶植分不开的。考察豪族地主的形成、主要特征,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是研究秦汉时期地主封建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中可以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点,解剖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1.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在西域扩展,并向关内初步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主要在内地都城拓展;隋唐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较快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广泛(尤其在江南)扩展。  相似文献   

12.
滇和巴蜀是我国起源较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中原汉族很早就有着自然的交流.然而,战国秦汉时期两者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本文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论述滇和巴蜀之汉化过程,并分析两者汉化不同特点之原因.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14.
汉族渊源于史前主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魂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15.
《越王差徐戈》铭文是目前所发现的记载苏州地区名“姑苏”较早的文献资料。对铭文进行汇释并就“得”“居”“居乍金”“司”的用法及“先王”所指进行讨论。越王翳迁都吴地,越王差徐承袭之并都于姑苏,其原因与越国北上扩张与齐国势力南下的冲突有关。铭文中的“姑苏”可能在今天苏州城西,其可能并非越国新建而为沿用春秋时期的木渎古城而来。由木渎春秋城、越王差徐城至秦汉以后苏州城址的变迁来看,前两者均在今苏州城以西,表明苏州早期地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西至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下三分的政治设计并不始于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也不止于三国时代,还应包括东晋十六国的东晋、前秦、前燕之鼎立,南北朝后期的梁陈、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鼎立。北宋以前的分裂形式,体现出从东西二元到三方鼎峙到南北分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王权受命说主要根源于开国之君及其先祖的圣德与武功。不过 ,自先秦延及两汉的儒家“圣王革命”、“顺天应人”的王权受命理论在认识上 ,使得王朝的改换或传延被视为“天予人归”的必然结果。这一儒家学说对汉晋间政治既起着昭示警戒作用 ,更在一定程度上麻醉着统治者及其黎民百姓。在汉魏禅代、魏晋易姓的王朝和平过渡中 ,权臣在利用儒家这一学说时篡改了先秦儒家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9.
砚文化及其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砚是我国特有的书写工具之一,砚化是我国古老深邃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砚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我国砚石资源丰富,有130余种,真正意义上的砚出现于秦国早期,汉至唐、宋、元时期,制砚业为发展繁荣期,明、清为发展辉煌期。砚在我国古老明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推动了社会明史、艺术史、礼乐史及经济、科技史等方面的发展进程,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