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形上的引导--老子道家的道与传统武术的超越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老子之道的形上意义,历来颇有争议。不少人从本体论、宇宙论等角度进行阐释,笔者也曾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过思考。然而今天看来,从超验智慧的角度来理解,似乎更为合适。“逍遥乘化,自由自在,即是道,即是无,即是自然,即是一。以自足无待为逍遥,化有待为无待,破‘他然’为自然  相似文献   

2.
胡鸿章 《武当》2000,(5):49-50
《道德经》之训诂释译的著述,历代络绎不绝,至今仍在翻新。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次解评《道德经》的争辩,按王力当时的见解认为,“现在有人说:‘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他注释的老子就是唯物主义的老子,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的,那么他注释老子就成了唯心主义的老子’”(《龙虫并雕集》)。《道德经》怎能任意解释呢?诚如明&;#183;憨山释德清所说:“搜诸注释,皆以己意为文,若与其角,则其义愈晦……是以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老子道德经解&;#183;序》)愈注离老子的原意愈远了。  相似文献   

3.
道在渊鱼     
王双强 《收藏》2014,(19):148-149
中国人凡事都得讲个“道”。可“道”究竟是什么,却永远讲不清楚。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道”讲不清楚,还承认“道”大过于天地,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道”要遵循自然规律。笔者以为,“道”就是“自然”,万物之始的“道”,只要遵循自身的规律,顺其自然就好。澄塘深渊的  相似文献   

4.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胡鸿章 《武当》2004,(11):44-47
(2)守弱和守朴 守弱,弱者柔弱。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传统解释此经文时通常说:“你能让你的抟气炼得像婴儿一般柔弱吗?”其实不然,老子是在阐述他的命功。婴儿不是指世俗的赤子,而是指“道”的粒子凝成的“圣婴”,即命宝金丹。故老子是说:“你把抟气炼得至柔了,果然也是好事,可是你能否让他凝成命宝  相似文献   

6.
鲁瑜 《收藏》2023,(2):58-61
<正>引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章为老子道论的核心,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历代学者争议较多的一章。历代有研究老子思想的学者数不胜数,对于老子的道论思想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  相似文献   

7.
武之道     
朝阳  丁子 《精武》2003,(5):1-1
道不是路,虽然路也叫道。道家创始人老子日:“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8.
加谬说过:“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有什么人能让我真正地说出‘我了解这个!”’这就是加谬最有名的“荒谬论”。世界在他看来是荒谬的,因为你根本就解释不清楚这个世界,未知未竟的领域太多了。 孔丘说过:“知其不可而为之,方为君子也。”这种进取心可以被视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论”,尽管知道皓首穷经也不可能洞察某种东西,希望渺茫,但仍然秉持一种热情和态度去做。 下棋、看棋、观棋、写棋已经15年,对围棋的“荒谬论”和“热爱论”有一点心得。 荒谬论 “在将棋九段芹泽博文去世前几个月,我们曾就‘关于围棋和将棋,我们到底知…  相似文献   

9.
温冰 《武当》2014,(8):40-43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老庄哲学,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而“道反”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理论。老子认为,“道”能产生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反”,亦即《老子·四十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道反的运动规律有两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围棋天地》2010,(3):180-183
如果问,什么是我最耗尽心智之作?当属本题。创作的时间是三天,而前后检验的时间可说难以估算。我记得有两个礼拜,我的脑子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想起这道题,不由自主地计算起来。后来我拿这道题给“聂道场”教练组拆解时,他们大呼:“兴华大哥你太‘躁进’了吧!这题能让人做得‘走火入魔’!”……因为题的空间过大,当天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也没得出个结论。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三说     
梅墨生 《武当》2009,(7):12-14
古人曾说:道术将为天下裂。今天,道与术早已分道扬镳。传统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内家拳所修炼者,一气(元气)之动静(元神)也,以腰腹(中极)为体为用,是养气充气而修命,进而以元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元神运元气,是修性,故太极拳乃“性命双修”之道,是武道也。必须说明,上述所言,是太极拳之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李赫 《围棋天地》2011,(12):108-108
资深棋友何森问:“黄昕何许人也?”答:“乃葛道第一梯队者。”何曰:“又一匹黑马!”答:“不,是‘皇马’!”  相似文献   

13.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2002第2期龚颜老师《从公开课说起》的文章结束语中有精彩之笔:“我们应该把公开课从天上拉到地上,缩短公开课、示范课与日常课之间的距离,去‘包装’、挤‘水分’……让公开课上得真实些,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和辐射效用。”其言之真真、意之切切,促人深省。笔者从事体育教学近30年,在省、市、县等不同范围内都分别开设过公开课,相关文章也曾在本刊发表过,对龚颜老师提出的问题既深有感触,同时也觉得只要我们从端正态度出发,上下一心下气力去解决它,并不十分困难。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形…  相似文献   

15.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16.
古韵 《集邮博览》2011,(9):85-85
夫“中”者,内也。别于外,别于偏。然则,其内涵不独若此,“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古人论道,也以中为归旨:“中即道也,道无不中,故以中形道。”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体现了他饮食的智慧。在《道德经》第12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肚子只有这么一点容量,所以圣人的饮食之道是吃饱肚子,还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就行了。为腹是“以物养己”,就是用外部的事物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为目是“以物役己”,用外面的事物来奴役自己,这就不对了。那就意味着人变成物化了,你喜欢金钱被金钱物化了,你喜欢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欢喝酒被酒物化了,这就叫“为目”不叫“为腹”。老子又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另一点,即“五味令人口…  相似文献   

18.
最近以来,我在各大邮报和邮刊上,经常读到有关我国“古封”方面的文章。如果依照作者的逻辑,推算与统计下来,到目前为止,我国存在的“珍贵”的古封,其数量还真是不少。尤其有一篇文章里,特别推崇所谓“西伯利亚古封”,并将其说成“是中国早期珍贵邮品的一种,完全可以与‘福利封’、‘莫斯封’或‘凯伯封’相比美。”(重点符号为笔者所加,下同)。随后,这位作者又解释说:“何谓‘西伯利亚古封’?是指通过俄国西伯利亚铁路传递的实寄封”。相应地还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听一位拳友谈到:“太极拳高手都是想象力丰富、善于形象思维的人。”还说:“翻阅拳经拳论,形象类比之词比比皆是,诸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形如搏免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等,就连术极拳每个式子的名称,像揽雀尾、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玉女穿梭、弯弓射虎、如封似闭、金鸡独立、也大多是生动具体形象类比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吕耀文 《收藏》2010,(12):113-115
笔者曾在《石道之“石”》一文中探讨了石道之“石”的“真”“善”“美”,本篇来谈谈石道之“道”。 赏石主体的审美之“心”,即石道之“道”是在生活审美、自然审美以及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贯穿于整个赏石审美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