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龚稼立 《红领巾》2004,(2):17-21
先例判决和判例指导反映了我国审判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审级的法院对案例指导的积极探索.先例判决和判例指导在称谓上虽然已经明显地判例化了,但仍属于案例指导的范畴.“案例指导判例化“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创制判例制度的法律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困境是:一方面司法独立不够,司法权从总体上缺乏权威;另一方面对法官裁判过程的制约不足,司法公正难以保证。建立判例拘束制度既有助于改善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扩张司法权威,同时,又有助于从裁判的实体结果上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限制司法权力的滥用。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仅具有指导性,而没有拘束力,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当将公报案例定位于有拘束力的判例,以达到既扩权又限权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详述了英国已比较成熟的违约精神赔偿制度,回顾了我国现有的有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司法判例及理论争议,比较了两国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赔偿范围,虽然两国均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和赔偿范围,但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存在模糊不足之处,需要明确化。  相似文献   

4.
司法审查制度是WTO法律框架下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研究WTO《反倾销协议》对司法审查制度的规定,以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反倾销条例及反倾销案件司法解释关于司法审查的规定为基础,对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提出立法方面的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体现。美国式判例教学法在规范化的案例分析基础上,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形成了综合的法律思维训练体系。大陆法系各国也大量应用判例教学方法,但与美国式案例教学法在功能和操作技术上存在一定差异。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应发展以服务立法和理论学习为目标的判例教学法,并在编写高水平案例教材、发展司法判例制度和精细化案例教学环节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论诉讼继受     
诉讼继受分为一般诉讼继受和特定诉讼继受。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一般诉讼继受 ,而没有规定特定诉讼继受 ,这会引起司法实践的不统一。为此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考察了日本和德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论述了特定诉讼继受的主要内容、立法政策、处理程序及与民事诉讼法相关制度的关系 ,以期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最高院和最高检通过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建立了案例指导制度,意在通过指导性的司法管理和行政方式来弥补司法解释的不足。与判例法系不同,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有着自己的特色,同时它也使我国成文法传统中法的统一性与司法的创新产生了冲突,加之指导性案例定位不清,与司法解释的关系模糊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司法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自然也就不是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但由于国际私法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法律部门,无论从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基本任务和本质特征来看,还是从国际社会国际私法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趋势来看,或者从我国国际私法的现行规定和“一国两制”的需要来看,以及从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或者地区友好的民事往来,充分发挥我国在涉外民商事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等诸方面来看,将司法判例作为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司法实务中经常被运用。然而由于该制度在立法上规定至为简略,很难形成和谐易适用的体系,且立法与司法解释间存在冲突,因而导致司法过程中适用法律不统一,第三人权利屡遭侵犯的现象,完善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承担是一项学理上承认且理论成熟,司法实践中被普遍运用的重要民事诉讼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却没有正面对其作出明确规定,诉讼承担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且程序性规则完全缺失,导致司法适用鱼龙混杂,于法无据。而与我国立法渊源十分相似的日本,在其《新民事诉讼法》中对诉讼承担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制度科学,实操性强,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吸收日本的宝贵立法经验,从诉讼承担的适用范围厘定及程序规则构建两大方面去完善我国的诉讼承担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