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三百年前的孔尚任,历经十余载,脱稿而成的传奇历史剧《桃花扇》,近日,被搬上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由一群来自江苏省昆剧院的“最小年龄16,平均年龄18”的孩子们诠释。年轻演员也成为该戏最大的“宣传点”。  相似文献   

2.
桃源意象在《桃花扇》中按语源不同可分为天台山桃源、武陵桃源和桃花仙源。孔尚任据《桃花扇》的情节结构将天台山桃源置入"离合"线,武陵桃源置入"兴亡"线,皆走向幻灭的结局;桃花仙源则置入套式结构,成为对全剧的思考与指点。三个桃源与孔尚任的生命流程有着相当大的联系,从石门山与桃花源的对应关系及孔尚任出山后所面临的境况可以看出桃源意象的背后隐藏着孔尚任的"复归"情结。  相似文献   

3.
篱边人语     
《负暄琐话》前,有一段“小引”,张中行先生在那里说过,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这是“负暄”,出典,也是远请《列子》来帮忙。话, 或云闲谈,张先生笔下也有分晓,截引,即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写,《琐话》尚不尽意,继之以《续话》,再而三,如今是《负暄三话》也出来了,文章仍旧贯,“写些事过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书,读过,要谈想法,也只好不避齐东野语之嫌,谈。  相似文献   

4.
“感时忧国”所生发出的中国“现代性”主题成为顾氏《文学史》纵横捭阖的叙事核心。而作者本人也在努力探索一条超越文学的文学史书写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借文学这个模型去写一部20世纪思想史”。  相似文献   

5.
散文需要写出情趣来,作者的感怀通过情趣而抒发,读者从情趣中受到情操的陶冶. 情,真挚的情感,笔到情到,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散文以情动人,尤其以真情打动人.常说.无惊人之笔.却有动人之心.这便是一篇散文的浓重情感的作用,刘勰在《神思》篇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当作者写到真情流露之际.或憎或爱.或悲或喜.心境的变幻可说是  相似文献   

6.
有的散文,平凡的主题,平平的叙述,可是读后让人感到景是美的,情是浓的,意是深的。《草莓》就属于这样的。 《草莓》是波兰现代作家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写于1925年的作品。借秋景发抒了感怀。把秋景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描写自然界和人都处在渐变过程之中,以此说明流年似水,光阴易逝,不可虚度:“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相似文献   

7.
風骨     
《風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篇。这篇通过风骨来說明創作。什么是風骨呢? 先看風。篇中首先提到《詩经》中的風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就是具有感化力量,符合作者的志气的。又說“怊悵述情,必始乎風”,就是抒情有賴于風。“情之台風,犹形之包气”,抒情的有赖于風,像人的生命有賴于气。“索莫乏气,則无  相似文献   

8.
李白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以抒自己之怀才不遇之情。当年的凤凰台固然是凤去台空了,而今在六朝故地却有一座“文化凤凰台”,其中的“凤凰读书俱乐部”及其创办的《开卷》杂志,引来诸多文人学士登台作文,但不再如李白那样叹怀才不遇之郁闷,抒物是人非之幽怀, 而是借金陵之雅台,啼文化之清声了。《我的书房》作为蔡玉洗博士主编的“凤凰台丛书”之五,虽然书中的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是论各种自然现象和文学创作关系的,而它首先论述的就是自然景色影响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得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精辟结论。那就是说,作品中的情来自物,而辞则表达情,因而作品的言辞必然是外物的折射,可以“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无论文学体裁或新闻体裁,都离不开写物。问题是文章在进行必要的景物描写时,怎样才能做到“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呢,南朝刘勰总结《诗经》的经验值得借鉴,他提出的“以少总多”论点是很可贵的。他说的“少”,虽指少量的文学语言,但主要是指最有特征的事  相似文献   

10.
二、奋笔疾书爱憎鲜明周恩来同志写通讯时,不囿于一种格式。往往根据不同的报道题材采用不同的格式。有的题材需要明确表明作者的爱憎时,则将作者的爱憎旗帜鲜明地表露在通讯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 1、借叙述新闻事实,表现作者的爱憎。例如为了使被遣送回国的勤工俭学生不致被“无同情心的社会”“怀疑”和“卑视”,在《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这篇通讯的前言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因为这种缘故,我遂不能不写这封通信,并且还要写得长些,说得透彻些。阅者诸君要拿这  相似文献   

11.
我欣赏,赞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将“落红”理解为编辑同志给我寄来的删改稿上的红笔的圈圈点点,那饱含真挚的助人之情,给人以“悟”的启迪和有力的指引。我认为,将尊敬的编辑比作春泥是十分贴切的,编辑是春泥,作者则是“花”;编辑与作者的相互关系是,“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护花,多么无私,多么可贵,其精神是平凡而伟大,令人歌咏称道。我是一位青年业余影评爱好者,从1983年开始练习写影评,陆陆续续在《长沙晚报》、《湖南日报》、《电影评介》、《电影故事》、《湘潭日报》、《株洲日报》、《长江日报》、《银幕创作》、《电影之友》等报刊上发表了二十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2.
“桃李遍天下!”如果要我用最想说的一句话来评说《解放军报》,我就只说这一句。此言之可立,我想是无须论证的。而我又想,这桃李之情,唯察之者方感其有、其贵,且当叙之、颂之,以发扬光大;感之愈深、愈久,畅叙之心、颂扬之愿愈切,而存此切切之愿的,必莫过于桃李。我是这万千桃李中的一株小树。1970年8月,我被从生产部队调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工作。“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弱冠重荷,童子扶犁。信“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之理,借春风于远道,期期细阅军报新闻业务刊物《先是《解放军报通讯》,后改为《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13.
三、传激荡人心之情,增强作品感染性 传情,指细节能够表现、传达、交流和激起读者的情感功能。唐代诗人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细节传情是增强作品感染性的重要手段。 细节传情往往是很含蓄、丰富、深沉的。写欢乐之情,可以不着“欢”、“乐”一字,写悲愤之情可以不着“悲”、“愤”一字。在这点上,一些名篇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例如南北朝《木兰辞》写花木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06,(9):79-79
由话剧导演田沁鑫执导、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昆剧《1699·桃花扇》,将在北京首演。田沁鑫新导的《桃花扇》是名符其实的“青春版”,全部演员的年龄和剧中角色相仿,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据田沁鑫介绍,这一版《桃花扇》再现了昆曲的和谐之美。为了恢复原版的风貌,剧组曾赴上海、苏州、浙江各地寻找散落的曲谱。在改编上,田沁鑫只根据孔尚任原作,依照演出节奏进行了删节,没有新编和改动。而且,他还基本恢复了300年前文武并重的演出规模,舞台设计也非常考究,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南都繁会图》首次全景亮相;康熙年间的曲谱、昆曲大师俞…  相似文献   

15.
以情动人     
新闻写得动人,在情字上下功夫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个“情”既是作者流露的感情,也是新闻事件本身感人之情。让我们来看看实例吧。去年2月12日,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杂文作家赵超构逝世后,《羊城晚报》连续发表了消息、通讯和悼念文章,请看:消息《赵超构逝世》的导语:“上海的一些街头报亭昨天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捧读刚到的晚报,人们面对的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的遗像。他长辞于12日晚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     
郭宏 《档案天地》2009,(7):62-63
读贵刊《人生驿站》罗风清“写父亲,教后人”之文章,深受感动,思父之情,悠然而生。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让人有“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之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异类能知恩图报,感恩酬情。这里所说的异类,是相对于人类而言,在神话视野中指仙神鬼魅、动植物精怪等观念性对象,在现实性视野中则指原生态动植物等。《聊斋志异》之所以能在众多有关报恩酬情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主要在于它描写了大量异类报恩酬情故事。据笔者初步统计,《聊斋志异》中涉及异类报恩酬情的作品有一百余篇。可以说,正是由于《聊斋志异》中的这些异类报恩酬情故事,  相似文献   

18.
技高新闻,是记者和通讯员无意中爱犯的毛病。平时在寻到一个典型事例或典型人物,往往希望将它写得光彩照人。写干部就力求写得“扶躬尽瘁”“几十年如一日”,写普通劳动者就是“无私奉献”,写劳动模范就是“勤勤恳恳、脏活累活抢着干”,报道开头先高度评价,结尾也不忘“获得~致好评”。这不符合实事求是,严谨朴实的文风·过高的溢美之词容易给人虚假感,影响整篇报道的可信性,使一粒棋子坏了全局。《这样开会好》这篇报道就写得真实可信。作者很注意把握分寸实事求是,没有刻意褒扬之词。第二段写具体过程,客观简洁,不加修饰地就…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编辑部来信:“新闻界同志看《政协小记》之后,说你写的很有特色,希望你谈谈写小记的体会。”班门弄斧辱承夸奖。我这个自充的业余专栏作者深为感激。我在政协开会期间承担这个角色,一半是出于老朋友的怂恿,更重要的一半是想借一点压力,考一考自己能不能写千字文。写完了十三篇,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新小说”之风兴起,当时,许多小说作家纷纷响应,他们以“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为己任,“以侠客为主义”,主张小说要“演任侠好义,忠群爱国之旨”,在他们所办的小说杂志中,“其中各册,皆以侠客为主”,于是,武侠小说的热潮便涌现了出来. 于是,黄世仲以禹山世次郎的笔名写了民国时期初期的武侠小说《洪秀全演义》.章太炎在为《洪秀全演义》写的序言中说:“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他呼吁:“洪王朽矣,亦思复有洪王作也!”黄摩西则极力赞扬《水浒传》中的武侠精神,他说“(施)耐庵痛心疾首于数千年之专制政府,而又不敢斥言之,乃借宋、元以来相传一百有八人之遗事,而一消其块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