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严懿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32-133,148
《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是涂尔干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准则的一段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华作品,体现出其以一贯之的方法论原则。涂尔干认为,人本性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那些超脱于自我的、纯粹的灵念经常被赋予神圣意义且寄托在某一对象之中。神圣事物赋予人们爱和理想,凡俗事物则是与人身体有关联的知觉或感官欲望。圣俗之分构成涂尔干整个宗教社会学的基础,勾勒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人性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中、俄两国作家丁玲和阿赫玛托娃为例,从个人主义的角度考察了中、俄两国知识分子在相似的历史时期的人生选择与创作转向,折射出中俄两国知识分子的根本差异: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接受的来自西方的个人主义,并未成为他们自身与外部权威对抗的精神力量。在丁玲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共有的趋向,即对权力的不断屈从、对个体自由的最终放弃。丁玲在创作中对个人主义立场自觉放弃,同时对集体话语方式逐步认同,从而丧失了知识分子应当发挥的社会职能;而在俄国相似的集权时代,仍有部分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着个人主义的立场,捍卫着人性的尊严。阿赫玛托娃以她的诗歌告诉世界,个体的合法性在于人性的不可抹煞。她对个人主义在集权时代的边缘立场的固守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是西方道德教育传统模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持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基点,认为社会公共道德的构建必须通过学校道德教育来实施和完成,其中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是为儿童服务的,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实现,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理性主体,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从道德存在、社会存在和人性存在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和理解涂尔干的纪律精神,以揭示其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4.
艺术创作是个体心灵劳作,个人人格特性的表现是艺术创作规律的根本体现,因此,艺术创作者的身份应体现为个人身份。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追求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与集体主义并无矛盾。个性追求应趋向于人性的终极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5.
科学人性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性观,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性丰满,主体性突出,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个体.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鼻子》是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和客观环境的描写,作品对近代日本社会人与人间的冷酷的人际关系进行冷静的解剖,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人性中的阴暗面一一暴露。文中表现了和存在主义哲学类似的思想,具有20世纪欧美现代派的思想内涵,并传达出作者对整个世界的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7.
现实个人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存在物,这是坚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结合原则的人性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处理好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处理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社会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个体价值或个人价值)的关系,处理好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正确发挥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人性基础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以"政治人"作为人性基础,而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时代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由"政治人"转向"社会人"。人的社会性能够把人性的其他内容统一起来,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探究,从古到今没有停止过。中外古代先哲的人性预设论、社会聚集论,尽管具有假设、猜想的局限,他们的观点也各有差异甚至相反,但都能从不同人性论出发论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根源性。资产阶级学者的不同人性论、社会契约论,也都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和个人主义价值出发,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并取得了成果。只有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根源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谢庆 《重庆师专学报》2009,(6):195-197,210
西方“人性假设”理论根据人的需求来采取管理措施,影响、约束或促进人的实践活动,以达到管理效果。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个体需要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较大契合之处。“人性假设”理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和实现必然具有重大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析战国秦汉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的假设是任何管理理论的前提之一。科学管理的前提应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的人性假设。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因而,研究中国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对创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在20世纪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弗洛姆提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规范伦理学说——群己关系论。弗洛姆把人性作为一个发展的概念,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又把个人看作是一个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本质需要的个人,从而有利于克服以前的孤独的个人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以其与时俱进的超越性和富于人情味的鲜明理论品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据此,本文沿着马克思探索人的本质的思想历程综合考察了人的本质,并强调人的本质的完整实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动力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走向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人是世界的一个谜,要认识人,必须确立四个伦理维度,即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把握,并在对这四种关系的解答过程中逐渐触摸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历史抽象形式在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延伸、扩展,它的出现,摈弃了传统自然经济社会的封闭性、狭隘性、粗陋性,向市场经济提出了解放并保证个人权利、价值、尊严的要求。它关注从个人本身具有的特性出发,以保障并更好实现个人利益为准则,考察其经济活动与这种活动产生的机制的互动,探求个人的丰富性与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个人活动形成经济秩序,由于政治经济学的独立而成为理论上的自觉认识,意味着个人准则已作为解析社会基本运作的机制而获得理念上的成熟;经济规则的确立,同时也为个人对经济发展意义的揭示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史,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个人主义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从对个人利益的人性求证到斯密勾勒的市场社会的"经济人"这种个人形态到哈耶克以"真正的个人主义"系统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诸种观点,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肯定、尊重并依据个人的经济实践去分析、说明、构建社会演进的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