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刊中报     
电话那头的妈妈(散文)陈桂玉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和令人今生难忘的日子,我的第一篇稿件“问世”了。在我心喜难耐的时刻,控通了家里的电话。“喂!妈妈,我是…··”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被电话那头奶妈由于激动而变得颤抖的声音给打断了:“小玉,报纸,妈妈——看到了,妈妈看到你的文章、看到你的名字了。”妈妈的声音由激动变成了平静,又有平静变成了颤抖:“孩子,你从小到大,妈妈在你身上只激动过两次,第一次是你考上重点中学的时候;第二次就是今天能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妈妈希望你能继续努力,经常告诉妈妈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30):13-13
“我带来了好几件衬衫。”;“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别动我们的《马赛曲》。”;“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动不动拿着成箱的方便面、矿泉水去灾区,要知道。一瓶矿泉水的钱.老百姓可以买两斤粮!救灾工作要务求实效.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第一次看到我的照片是在(英国)电视4台.我吓坏了……我不希望人们盯着我说,‘嘿,你不是已经死了吗?’或被人说.‘伦敦袭击者来了’”。;“节油汽车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相似文献   

3.
王冰 《图书馆杂志》2007,26(9):94-96
我曾在专事图书艺术设计的南京书衣坊实习。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被推崇的中国早期大师设计的封面,看到了一些书装设计名家的手迹和照片,也是第一次发现,原来不看内容,书也可以从里到外漂亮得让人翻来覆去爱不释手:简单的、复杂的,朴素的、华丽的,复古的、现代的,平凡的、特别的,粗糙  相似文献   

4.
贺蓓 《青年记者》2015,(10):39-40
全国两会结束,北京街头的柳树已开始抽芽,桃花渐次冒花骨朵,北国的春刚来,我回到了温润近夏的南方。此番为我第一次参与全国两会报道,颇感欣喜却也心态放松。去昆泰酒店蹭会的第一天,我就遇见了陈道明。不过,我似乎只看到了故事的开始,没猜到故事的结局。他本是名人,但今年两会上,他“火”得有点莫名其妙。相比被传说的“高冷”姿态,那天面对记者的陈道明格外nice,几乎有问必答,相当配合。当然,如果觉得你提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人顾城于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激流岛用利斧砍死妻子谢烨再上吊自杀后,新闻媒介很是热闹了一阵。最近谢烨的母亲谢文娥悲愤地向《青年报》记者哭诉:“我们谢家的孩子被人杀了,看到的却都是同情杀人者的文章,这是什么道理呀!” 其实,许多文章对顾城还不仅仅是同情,更有一些简直是赞美。比如:说顾城杀妻,是因为对妻子爱得“太执著”;说顾城自杀,是一种“以身殉妻的忠诚”;至于“顾城之死”,则是“一种哲学”,“是一种艺术及审美方式”,“他的死也是在写一首诗”…… 对于顾城本身的是非,笔者不想再多说什么。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一些编辑,为什么竟让这类同情与美化杀人凶  相似文献   

6.
近来,我们经常被人问道:“你幸不幸福?”或者我们更多地会扪心自问:“我自己真的幸福吗?”——在这个时代,幸福是如此被我们所需要,“幸福”这个词也经常会被如此突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或不够幸福。  相似文献   

7.
粪便并不总是令人呕秽生厌的。周公信徒会告诉你,倘若晚上梦见踩到大便或被大便袭击,此乃财运降临之吉兆。晚上归晚上,似乎没有人愿意在光天化日之下踩到屎。家居上海,求学于北京,但在桥头路边邂逅粪便,甚至不经意间来个亲密接触,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体验了。可想来,在中国,像日本俳句大师与谢芜村和松尾芭蕉那般带着点闲适和天真,吟咏马粪、马尿,会被正襟危坐的斯文人士认为“不文明”得病入膏肓、唾口浓痰咒一句“你是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了”亦未可知也。  相似文献   

8.
“你想知道清(亲)嘴的味道吗?”……“我说的是清嘴含片。”……“现在你知道清(亲)嘴的味道了吧。” 第一次看到这个广告时,我感到十分愕然,如此敏感的话题竟然做成了广告,仔细捉摸,方才“领悟”,原来这个广告不过是虚晃一枪,利用了同音字的不同写法,来了个“文字游戏”,把观众戏弄了一番。可这仅是个“游戏”而已吗? 吃多少含片是不足以大惊小怪的,可如此“通俗易懂”的“清(亲)嘴含片”,叫孩子们吃了后,会怎样呢?是不是像广告词说的那样“知道清(亲)嘴的味道”了呢?也许我只是在杞人忧天,可时下这句广告词已成为…  相似文献   

9.
继去年停刊的《新闻晚报》之后,连月来,《竞报》、《天天新报》也相继直布休刊,行业性的严冬,让报纸从业人员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寒冷,嗅到了衰亡的气息.然而,“报纸未死邀你读到地老天荒”、“报纸还没有资格死”——《东方早报》两次在该报一版的“发声”,同时也彰显出报人在行业严冬里的不放弃.  相似文献   

10.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9):66-66
“自由”,是个神圣的字眼。自由是每个人的,也是全体人的。在“自由女神”火炬下的美国,政府和所谓主流媒体合谋假新闻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掩盖真相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别人说了几句真话,就恨得咬牙切齿:“我炸了你!”为了国家政治利益,你有说假话和保持沉默的自由,但你也得尊重别人讲真话的自由是不?“免费”,是个诱人的字眼。在信息技术催生的“信息免费时代”,报业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期待“免费”服务的读者。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免费”,不过是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的产物。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羊毛出在…  相似文献   

11.
张震方 《新闻与写作》2002,(8):32-33,34
小记者朋友们,当你第一次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院内的少年新闻学院,面对一幢幢大楼,你会感到很茫然,少年新闻学院是哪一幢楼呀?在哪一层呀?你只有去问别人才能知道。新闻采访也是如此,离不开一个“问”字,你想得到大量的新闻素材,就要去问。有人说,“记者”是“问者”,  相似文献   

12.
从戴妃之死到中国记者邱暄美被称为“英格兰玫瑰”的戴安娜因车祸而香销玉殒,一段时间被中外媒介炒得火爆,新闻界还自责似的讨伐过一阵“帕帕拉齐”,认为戴妃就是这些人“逼”死的。然而,烟消云散之后,明眼人就会发现连这“自责”也是“爆炒”的一部分。有报道说,英...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看新聞。每天早晨抓起报紙来,一般的情况,总是先看新聞,再看其他的东西。 說起来也不应該,有时看到一些新聞,常联想到过去听人講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說: 在封建时代,有一个县太爷,最爱唱京戏。这个县太爷的京戏唱得怎么样?故事里只用了一件事情来說明这个問題。故事說: 有一次,县太爷过堂审問一个犯人。按那时的法律,这个犯人是应該判死刑的。这个县太爷郑重其事地問犯人:“你願意死还是願意活?”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作家贾平凹多次在公共场合露面,亦接受一些媒体采访,就个人话题和公共话题,发表看法。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贾平凹,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去年《秦腔》的出版发行,为他赢得了很大声誉。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介绍说,《秦腔》出版后,复旦开过一个作品研讨会,气氛空前热烈。“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当代作家如此受欢迎。中型礼堂坐满了人,大草坪也坐满了,像群众集会一样,换到大礼堂,又坐满了,连走道也站满了……”  相似文献   

16.
辛文 《今传媒》2003,(1):52
香港《东周刊》被迫停刊了。看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头马上一震。这个曾风行于市场的“八卦”刊物,其兴也速焉,其亡也速焉。它的被迫停刊,不是因为撞上了“高压线”,而是在格调上出了问题。在一些人看来,香港那个地方开放得很,自由得很,内地不允许或严加限制、禁止的东西,在那里是可以畅行无阻的。《东周刊》的停刊,说明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相似文献   

17.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18.
写作琐谈     
好一个“抓”字了得 法国大艺术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缺少的是发现(大意)。此言极是。以此看新闻,同样如此,新闻到处都有,缺少的是发现。要发现就得靠记者去“抓”、去“抢”,有时新闻近在咫尺,转瞬即逝,你不敏锐,不敏感,就“抓”不住,就错过,关键还在一个“抓”字。 新闻靠抓,评论同样如此,好的点子,也是像灵感一般稍纵即逝,不急切抓住,就化为乌有,关键也在一个“抓”上。七届全运会,女子举重第一块金牌引人瞩目,结果奥运会金牌得  相似文献   

19.
名人幽默     
不死酒有人向汉武帝献不死酒,被东方朔偷去喝掉了。汉武帝大怒,要杀东方朔。东方朔对汉武帝说:“我喝的是不死酒。你如果杀了,必定不会被杀死,如果杀死了,可见不死酒是不灵验的。”汉武帝笑而作罢。与轿夫杜甫被贬梅州后,一次雇了四个轿夫抬着他到民间巡视。路经梅岭,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雪。当时有一个轿夫见雪生情,禁不住想吟几句诗,可是由于念书不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句好诗来。他看着漫天飞舞的  相似文献   

20.
陈布雷号称“南京城里第一支笔”。他作为蒋总统的秘书,自然为蒋氏草拟过不少应用文告。但是,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一次重要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蒋看到这个报告的文本后,生气地把报告摔到陈布雷的面前说:“看人家写得多好!”当时,陈布雷也按捺不住,便顶了一句:“人家可是自己写的!”言下之意是;我不如人家,你呢?没有我代笔,你怕寸步难行。直把蒋气得几乎要晕过去。就文章而论,陈布雷与毛泽东的高低,自然泾渭分明。这个高与低,取决于文章本身技巧吗?当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