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民心如镜     
世上有些事,正、反一对照,颇能反映出民心的向背。比如墓碑、民谣、顺口溜之类,就是如此。 在云南省路南县文化馆内,存放着一块“路南县贪官许良安遗臭碑”,碑文曰:“古无有为贪官立碑者,有之,自路南始。”许良安系何朝何代何许人,至今尚未发现有详细资料可供考证。但有一点恐怕是可以肯定的:此官一定贪得无厌,令人发指。要不,老百姓为啥要给他立“遗臭碑“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各种传媒的不断“改版”,许多传媒普遍出现了一种越来越“都市化”的倾向。“展示都市风景、反映都市生活、体现都市情调”,成了诸多传媒的重头戏。不但直接标明:“××都市报”的增多,而且非都市性传媒在版面  相似文献   
3.
“时尚”宣传谨防偏刘章西《时尚》《时尚·娱乐》《时尚·休闲》……如今报刊上有关“时尚”的专版专栏和话题,多得让人眼花燎乱。那么,何为“时尚”?就我所读到的这类专版专栏,发现其中大多数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吃喝玩乐穿”来展开的。给人的印象,似乎时尚就是吃...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国人出国难上难。那时,谁要有幸出国,定会引起众多人的惊奇。如今,即使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修理工”出国,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了。然而,近期来,某电视节目主持人出国,却在新闻媒介中引起了一场“新闻竞赛”。先是面世一条短讯,“预报”该节目主持人“将出国”;之后,“追踪”、“揭秘”、“探因”、“访  相似文献   
5.
湖北日报有个群众性言论栏目《大家谈》,开栏至今已经24年。它侧重谈时事政治、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等方面的话题,篇幅千字左右,每周见报2至3篇,不少作品引起社会反响,成为湖北新闻界比较有影响的专栏之一。一个专栏何以能24年不衰?解析其因由,我认为主要是编务人员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紧扣时代脉搏弘扬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新闻媒体,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引领者。而报纸的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是宣传先进文化的“重型武器”和“排头兵”。因此,它更应该站在时代前列,充分反映和体现先进文化精髓,与时俱进,引导…  相似文献   
6.
如今一些报刊为求版面可人,大都十分注意图片的运用。特别是一些文化生活、社会生活、青年与妇女类报刊以及一些较严肃报纸的周末板、月末板等,更是把运用图片作为美化版面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当说,这是无可非议的;读者也是欢迎图文并茂的报刊的。但浏览一些报刊,也发现有些图片的运用,简直让人莫名其  相似文献   
7.
《时尚》、《时尚·娱乐》、《时尚·休闲》……如今报刊上有关“时尚”的专版专栏和话题,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何为“时尚”?“时尚”什么?就我所读到的这类专版专栏,发现其中大多数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吃喝玩乐穿”来展开的。给人的  相似文献   
8.
还是当战士的时候,连队驻在一山沟里。那山上到处爬满了山葡萄蔓。每到秋天,便挂满了红得发紫的葡萄串。山葡萄虽然颗粒不大,味道却如现今那“娃哈哈”果奶的广告词一样:“甜甜的,酸酸的”,既止渴,又解馋。而且随便可以采摘,真是好不开心。去年秋天与一老战友出差,恰好路过那地方,便欲再享当年的口福。谁知如今山坡坡地被人承包了,山葡萄已变成了有主儿的“家葡萄”。无奈,只好出钱买了“采摘权”,才又吃到了那“甜甜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前,笔者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工作,因缺乏经验,有一次在编辑一组关于反时形式主义的稿件送审时,领导发现有些稿件的观点有片面性,就找我谈话,说报纸倘若刊发观点和内容有误的稿件,很容易形成舆论误导。并特别提醒我:作为编辑,编文辑稿,文字增删固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所发文稿的导向性这席话,在我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此后的工作实践,尤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编务人员的“把握”之功,对于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媒界在舆论导向“把握”上,应当说是相当重视的,但有些现象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点题”的用意,就在于增强所选话题的针对性、贴近性、服务性;“琢磨”的用意.就在于少说空话、套话、大面子上的话,力求以独立的思考来深掘智慧之井,让独到的见地得以涌流;以“组论”形式呈现,则是为了突破一人对同一话题难说“不同话、多家话”的局限,尽可能用多种观点来观照现实,使之形成观点服务的“集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