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到2007年5月,对余华的研究已有23个年头。到目前为止,余华研究大体上从五个方面展开:1.在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方面,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其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热点。他以决绝的姿态对不可信的现实进行反叛和颠覆,往往把生活提纯后放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中,结果阉割了生活的原生态,给批评者留下了把柄;2.在先锋精神与创作转型领域,研究者难以达成共识,怀疑者认为余华从1980年代愤怒地写作到1990年代虚伪地活着;肯定者认为余华与现实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缓和;3.在其作品的表现世界里,批评家相继发现了暴力、死亡、苦难、欲望几个关键词,指出这缘于他对暴力形式的迷恋,也缘于其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4.在关于余华"怎么写"的文本形式研究中,对其作品的叙述语言、文类颠覆、重复叙事等层面的研究经久不衰,而且呈现出"细化"倾向;5.在关于本土和外来影响层面,余华和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因关注了人性的阴暗残忍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至于川端康成如何影响了余华的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相似文献   

2.
《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由“先锋”向“写实”回归。《活着》是一部纯净的作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显现出了余华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种转型,曾经的“残酷”和“冷漠”变得温情脉脉。转型后的余华仍然关注人生的苦难,但他对苦难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余华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但也影响了作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张洁和余华的创作审美走向不同,张洁是从青春和美的审美性写作走向红颜衰退的审丑性书写;作为男性作家的余华却恰是相反,他从暴力、血腥的审丑的迷恋描绘到抒写卑微者活着的伟大.这种审美走向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由于年龄的变化引起的人性的、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写作专注于人性中非常态的行为心理,以及扭曲异化的原始罪恶。冷酷与霹力是其小说的挂心语码,然而看似冷漠的叙事方式掩饰不住作牢内心狂热的生命体验与关怀。《世事如烟》作为其80年代的代表作品,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派技法,颇能体现余华早期的创作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从《孤岛》到《推拿》,创作近二十余年的毕飞宇,已成功地迈向一个成熟的作家。在多年的写作生涯里,毕飞宇一直秉持着"时时创新,时时突破"的写作态度,力求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丰富当下文学。在他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狂热的历史情结"、"王家庄的世态人情"以及"女性的疼痛书写"都是在遵循着一种循序渐进的生命探索,它们之间有其内在的写作规律,展现了作家奇特创作个性和独有的魅力写作。毕飞宇在贯穿"疼痛"主题的过程中,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不仅体现了作家深厚的人性关怀,也体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宽度。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父亲"是余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先锋时期作品中挖掘"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塑造出颠覆传统观念的丑恶之父,到上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后,重塑善良的温情之父,反映了从"弑父"到寻父的转变。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流变背后蕴藏着形式与哲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12.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从1983年到2005年,余华已经陆陆续续地发表了几十部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都写到了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兄弟之情。本文拟就《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兄弟》三篇小说,透过作品中"兄弟"这个意象,来剖析余华创作中从早期对暴力死亡的偏爱,到90年代温情的注入,再到新作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小说写作风格从先锋实验到现实,从现实到通俗,这种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发展趋势随之转变,余华面对读者的要求作出让步,完成了从先锋到现实,从现实向通俗的两次转变。另一方面,余华个人的经历,造就了他的写作风格,而西方文化的影响作为催化剂也推动了他的再次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特具先锋精神的作家之一,继承和发展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而对人性的开掘则是这一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余华具体作品的分析,力图阐述这样一个观点:余华对人性的开掘经历了从对"恶"的推崇到对"善"的阐释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鲜明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他个人的创作风格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转变。首先,是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先锋代表的余华从冷酷、暴力、血腥的“零度情感叙述”转向了温情默默,平淡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到了21世纪,余华开始注重故事情节性,细节铺陈和强度叙述,并用庸俗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写作风格转向了通俗。  相似文献   

18.
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文坛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中短篇为主,这些作品通常都描绘一幅冷漠无情的世界,体现着人门对社会、人性的厌恶。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向长篇小说,例如《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活着》等著名的长篇作品。基于此,主要研究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余华早期的写作经历来分析余华思想转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余华长篇小说的特点和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以此来全面地解读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新作《文城》以“寻找文城”为主线,通过苦难、死亡、暴力的叙事,彰显小说的悲剧意识。小说通过一幕幕悲剧阐释深刻的人生意蕴:无论在任何灾难面前,只要人性的底线尚存,真善美终究会战胜假恶丑,这才是人“活着”的真理。小说还透露出余华转型后创作的温情——彰显人性的美。在悲剧与温情包裹下,余华用“文城”这一虚构的地名构建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余华小说写出了人的肉体、成长、生存、死亡、人性以及国家的疼痛,故将其视为"疼痛的写作"。成长经历影响和良知促使余华执着于写"疼痛"主题。余华不断逼近和介入现实,《第七天》深刻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时代疼痛,由关注人的生理疼痛、精神疼痛,到国家民族的社会疼痛。余华将"疼痛"的主题不断地进行更宽广的思考,也将思考的层次由个人的小我空间扩展到国家民族大我的空间,疼痛的内蕴不断地得到更深刻的表现,为读者观照现实和体悟人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