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三阶非线性中立型微分方程0[a(t)(b(t)(x(t)p(t)x((t))))]q(t)f(x((t)))0,t≥t0,的振动性,其中是两个正奇数的商.利用泰勒中值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已有的结果 .  相似文献   

2.
1、引言 如下我们考虑中立型微分方程 (y(t)+p(t)y(h(t)))~((n))十q(t)f(y(t)),y(g_1(t)),…,y(g_m(t)))=0,t≥t_0 (1),其中,p(t),h(t),q(t),g_i(t)∈([t_0,∞),R),1≤i≤m,q(t)>0,limh(t)=limg_i(t)=∞,n≥2,p(t)有无界零点,不失一般性,我们所关心的(1)的解为正则解。如果方程一正则解有无界零点我们称为振动解,否则称为非振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方法,对以下肢为主的篮球专项运动员进行8周分组训练,观察比较振动训练方法对本体感觉的作用效果。方法:受试对象选取相同专项、身高体重年龄相近、训练水平及年限接近的成年男性篮球运动员共27名,分为对照组、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组、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组等三组,测定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前后实际膝关节(右侧)角度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之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训练组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方案与正常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膝关节位置觉呈显著性差异,且8周后采用次高频振动训练组比中低频振动训练组在本体感觉提高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尤其在45°角度差异更明显。结论:1)两组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都使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出现增强的效果。2)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比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提高的效果更显著,尤其在45°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滚动轴承的振动形式及振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滚动轴承几种振动形式原因的分析,得出了滚动轴承在滚动体大小不一致的情况下所产生振动的方程式,从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引起轴承振动的原因很多,轴的不平衡及滚动体直径大小不同时,都会激励出不同的振动频率,使轴承产生振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索全身振动对神经肌肉功能影响的研究文献,探讨全身不同振动特性(频率、振幅及振动方法)和运动方案对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2)24篇文献进行分析,根据排除和纳入标准,最终筛选5篇文献;3)运动方式有膝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下蹲跳(CMJ)、跳高 (JH)等;4)依据ISMNI文献质量进行分级。结果:1)全身振动可提高肌肉力量、功率和柔韧性。2)改善肌肉功能的主要因素有振幅、频率、振动类型及使用方法、运动强度、运动方案和受试者的特征。结论: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更有效地改善神经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对往复压缩机组集气管道进行振动测试的基础上,得到了振动位移和速度能量值及振动频谱图,分析了集气管道不同测点位王和方向的振动状况,提出了集气管道振动原因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振动力量训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分为局部振动力量训练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能明显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抗冲击、缓冲能力。对振动力量训练的生理机制、急性影响、长期适应进行了综述,并对振动力量训练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lili在广泛收集、阅读、消化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实践上论证了振动力量训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振动训练同振幅不同频率与振动时间对血流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全身振动训练法(WBV)对增加皮肤血流量(SBF)有影响。但特定频率振动或不同振动持续时间对皮肤血流量的影响相关研究并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振动频率下,前臂血流量变化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振动持续时间对皮肤血流量的影响变化。方法:选取22名普通高校学校生随机分入两组分别为30 Hz组与50 Hz组,每名受试者前臂被动振动10 min,观察振动期间及振动后恢复阶段10 min皮肤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1)30 Hz组和50 Hz组在振动训练开始的前4 min内前臂皮肤血流量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2)30 Hz组和50 Hz组SBF均在振动训练开始后5 min达到峰值,在振动的5~10 min中,两组皮肤血流量均保持较高值。3)在恢复期,30 Hz组皮肤血流量低于初始基线值,而50 Hz组皮肤血流量保持高于初始基线值。结论:30 Hz组与50 Hz组皮肤血流量在5 min内均有显著性升高,50 Hz组升高更加明显,并且在振动结束后恢复阶段血管收缩速度减慢,皮肤血流量加速现象保持持久,50 Hz振动可能对于加强训练者循环功能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讨论方程u″ h(t)f(u)=0在边界条件u'(0)=1乙0b(t)u'(t)dt,u(1)=t0乙0a(t)u(t)dt-1乙t0a(t)u(t)dt下正解的存在性,给出了该问题至少存在一个正解的存在性定理。  相似文献   

10.
振动系统在周期性的策动力F=F0coswt的作用下,其稳态受迫振动为x=Acos(wf+φ,与无阻尼自由振动位移变化完全一样,但是系统的总能量一般并不守恒,动能和势能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Ek^-和Ep^-一般也不相等。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受迫振动的能量转换是如何发生的呢?下面以弹簧振子的受迫振动为例来说明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采用Riccati变换,研究二阶中立型非线性时滞差分方程△(an(△xn+Pnxn-τ))γ)qf(n,xσ^α(n)+τnf(n,xσ^β(n))=0的振动性问题,给出新的判据,推广和改进了已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复域C内研究一类含有未知函数迭代的二阶微分方程λ2x”(z)+λ1x’(z)+λ0x(z)=(x”(z))2的解析解的存在性。通过Schroder变换:x(z)=y(ay^-1(z)),把这类方程转化为一种不合未知函数迭代的泛函微分方程λ2[a^2y"(az)y’(z)-ay’(az)y"(z)]+λ1ay’(az)(y’(z))^2+λ0y(az)(y’(z))^3=(y’(z))^3(y(a^mz))^2,并给出了它的局部可逆解析解。不仅讨论了双曲型情形和共振的情形0〈|α|〈1,而且还在Brjuno条件下讨论了在共振点附近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X^s(t),Z^ε(t));ε〉0,t∈[0,T]}的容度大偏差定理.其中X^ε(t)满足下面的随机微分方程:dX^ε(t)=(√εσ(t))dw(t)+b(X^ε(t),Z^ε(t))dt,Z^ε(t)为有限个状态的随机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将lim(1+u(x))v(x)(x→∞)(u(x)→0,v(x)→∞)和lim(sin t(x)/t(x))(x→x0)=1(t(x)→0)分别作为重要极限lim(1+1/x)x=e(x→∞)和lim(sin x/x)=1(x→0)的推广形式,给出了各自的求法。运用这种方法求这两类极限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研究不凝结气体(空气)对蒸汽浸没射流压力振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凝结气体存在时压力振荡强度比纯蒸汽浸没射流时明显减小。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压力振荡峰值的位置沿轴向后移。过冷水温低于45℃时,峰值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高于50℃时,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水温在45~50℃之间时,峰值大致相同。压力振荡主频随空气质量分数、蒸汽质量流率和过冷水温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不动点理论研究了如下的具有变时滞的细胞神经网络模型 其中xi(t)(i=1,2,…,n)是神经细胞的状态;n是细胞的数量;B(t)=(bij(t)max连续的矩阵函数,I(t)=(I1(t),I2(t)…,In(t))r是连续的概周期函数,f(x)=(f1(x1),f2(x2),…,fn(xn))r是细胞活动函数,A(t)=diag(a1(t),a2(t)…,an(t)),并且a1(t)〉0,(i=1,2,…,n),时滞0≤τ1(t)≤τ(i=1,2,…,n)是有界函数,得出了其概周期解得存在性和全局指数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复域C内研究一类含有未知函数迭代的二阶微分方程λ2x″(z)+λ1x′(z)+λ0x(z)=f(z)xm(z)+g(z)的解析解的存在性.讨论了双曲型情形0〈|α|〈1和共振的情形,还在Brjuno条件下讨论了在共振点附近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探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对420名高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和教龄的教师在人格解体和身心衰竭上差异显著(P〈0.01)。②追求成功动机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而避免失败动机与倦怠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身心衰竭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成就动机、自我效能与倦怠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包括CISK机制的简单三维热带大气模式研究强对流活动的位置和水平尺度对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的经向位置对低频振荡有重要影响.当对流活动在赤道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加强时, 在赤道印度洋地区激发出低频振荡并向东传播, 周期为28d左右, 扰动为KelvinRossby波型, 具有明显斜压结构, 低层辐合, 高层辐散;然而, 当对流活动在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 即菲律宾附近地区加强时, 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激发出向西传播的低频振荡, 周期为30d左右, 扰动为弱Rossby波型, 斜压结构, 且与南亚季风有紧密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 强对流活动的纬向位置对振荡周期和结构没有直接影响, 但强对流区域的尺度大小对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周期有明显影响:强对流活动区域的纬向尺度越小, 所激发的低频振荡的周期就越短.热带大气中的10~20d振荡, 可能是由较小区域的对流活动激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分离放线菌的土壤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效率,解决土壤中杂菌对放线菌分离的污染问题.采用涂布平板法研究了土壤分散和预处理对放线菌的作用,结果表明采集的土样在28℃下风干10d后,用1%胆酸钠、Na+离子交换树脂和PEG作为化学分散剂制备土壤悬液(10-1),在40℃下,加6%酵母膏+0.05%SDS(5mmol/L磷酸缓冲液)用韦林氏搅拌器和振荡机振荡1h,平板分离放线菌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