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新闻导刊》2005,(1):37-37
舆论监督易惹新闻官司。新闻官司让很多记者和新闻单位叫苦不迭,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取证。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5,(1):80-80
边长勇在《新闻传播》杂志2004年第11期上撰说,舆论监督易惹新闻官司。新闻官司让很多记和新闻单位叫苦不迭,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取证。  相似文献   

3.
边长勇 《新闻传播》2004,(11):55-56
舆论监督易惹新闻官司。新闻官司让很多记者和新闻单位叫苦不迭,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取证。一旦发生官司,记者和新闻单位必须取证调查,但部分证据在事后就很难收集甚至是不可能再被收集,结果因此而败诉。那么,怎样应对新闻官司呢?笔者以为,在采访中记者树立证据提取意识是一个更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字之差到公堂——谈谈“关键词”问题关于“新闻官司”问题已经讨论了那么多,有些朋友和读者建议探讨一下怎样加强新闻工作的自我保护问题。这个问题从“新闻官司”的角度讲,也就是如何防止打官司,万一出了差错怎样避免打官司,而真的打起了官司又怎样争取不输或者少输官司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这组系列文章中,实际上已经贯穿了这个内容。在“面面谈”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只着重补充一个问题,就是在新闻中对于结论性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李成连 《新闻记者》2002,(11):42-44
答辩 ,是指在民事诉讼中 ,被告对原告所提的主张和意见进行反驳、说明、答复和辩解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也就是答辩人。而在民事上诉案件中 ,被上诉人是答辩人。在司法常规中 ,“答辩”一词用于民事诉讼行为 ,表明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法律地位平等。而在刑事诉讼行为中 ,被告方的代理人则是辩护人 ,其行为是为被告作“有罪”和“无罪”的申辩 ,“辩护”是指在刑事案件诉讼中被告人为自己申辩或辩护人为被告人申辩。新闻官司属于民事诉讼范畴(除诽谤罪的自诉刑事案件以外)。在新闻官司的法庭审理中 ,法庭答辩是新闻官司的核心 ,决定官司…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采写舆论监督题材稿件,要高度重视证据的取得和保存,充分利用证据应对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力求遵循法律真实的原则,尽力规避职业风险。合理运用取证等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从根源上消除可能的隐患。  相似文献   

7.
王英涛 《新闻知识》2001,(12):20-21
近年来,由于新闻侵权诉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官司的困扰,使得传媒的老总和编辑记者们大为头疼。于是乎,稿件中的南方某地、北方某市以及A、B、C、D越来越多,原来应该清清楚楚的新闻要素变得隐隐约约、残缺不全。尽管这样或许可以避免一些官司,但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且不说隐去地名、人名是否就可以不当被告,但没有具体人名、地名的新闻给读者的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被阉割的事物。那么,我们能不能少惹官司、或惹了官司不输官司呢?以笔者多年从事政法新闻采编的经验而言,回答是肯定的。 一、常见的新闻官司及其…  相似文献   

8.
是他拉响了艾滋警报 3月17日,记者来到李黔冀的办公室. 因为熟识,他便先入为主了, "邢台在解决输血艾滋病感染问题上,目前有了很大进步.对了,最近有一个艾滋患者打官司维权,在证据相对完整的情况下,官司却输了!"  相似文献   

9.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人的生活中又多了一种热闹:新闻官司。 几乎没有任何一类民事纠纷有新闻官司这么让法律捉襟见 肘,让法官焦头烂额,让胜者疲惫不堪,让输家忿忿不平,让亿万民众津津乐道。何以如此?除却事件本身的知名度之外,恐怕还跟这类官司涉及的“怪现象’有关。 官司之中,法律顾此弃彼 新中国法制史和新闻史上一条重要的红线,划在1987年的元旦。 在此之前。比如1983年,某报星期日版的一则消息说,“……文艺演出中,某女独唱演员在舞台上台风不正,挑逗观众……。”愤怒的女演员状告该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与新闻报道有关的名誉权官司,仍然不断发生,状告记者和新闻单位的不少。一旦打起新闻官司来,总编也坐立不安,输赢、经济损失暂且不谈,更主要的请律师、派车、取证、复印材料,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报社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官司越来越多,是近几年新闻界面临的一大烦恼。没完没了的应诉,繁杂琐碎的取证,不仅影响当事记者编辑的正常工作,更重要的是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因此而受到怀疑。如何避免新闻官司,成了新闻界与法律界共同探讨的课题。 透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新闻官司,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告记者”或“告媒体”主要有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者被推上被告席的现象日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名誉侵权案件中,仅因报刊文章引起的新闻诉讼案就占到了20%以上。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引起新闻侵权纠纷案的新闻报道本身或多或少都存有一些问题。因此,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产生及如何避免,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引发侵权纠纷的新闻报道称之为“官司”新闻,把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诉讼称之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3.
蓝芳 《新闻记者》2000,(10):50-53
新闻侵权问题很早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南方日 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本集团)主办的主报《南方日报》和各系列报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等,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惹来了一些官司。这些新闻官司,从法律的角度看,其新闻报道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客观角度来看,受到新闻时效要求、采访工具落后等因素的制约,采访工作不可能像司法人员办案、律师取证那样,使所有新闻事实都得到有效证据的支持;二是从主观角度来看,部分新闻工作者本身的群众观念、法…  相似文献   

14.
朱莉 《新闻三昧》2006,(6):42-43
新闻报道要真实,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是新闻有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新闻媒体存在并发展的基础。但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下,在目前新闻法律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媒体屡屡成为新闻官司的被告并败诉的现实,一方面昭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杀伤力”,另一方面也让媒体常常感到困惑:新闻真实的含义及范围到底在哪里?前两年,一家中央报纸就因为一篇批评性报道被认为不真实而惹上官司。这篇报道的大致情况如下: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向派出所控告男友(也是该校大学生)对其强奸,派出所经过侦查,认为二人发生性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深化,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在新闻与法律关系方面出现了新闻官司的问题,也就是法律如何保障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新闻如何依法宣传报道的问题。这是在新形势下新闻界和司法界面临的新课题,并日益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近日,西安一位打赢官司者,当街拍卖判决书。此人赢了官司一年多,但法院判决被告应还他的4000元欠款依然没影子。当事者只好在街上以“五折”叫卖这张“法律白条”,承诺谁帮他讨回欠款,就给对方不菲的报酬。  相似文献   

17.
走出“笔墨官司”困扰的管见刘建华当前与新闻报道有关的名誉权官司,仍然不断发生,有的地方还有上升的趋势。在民事案件中尤以状告记者和发表文章的新闻单位居多数。一旦打起新闻官司来,总编也坐立不安,输赢、经济损失暂且不谈,更主要的是请律师、派车、取证、复印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闻官司屡屡叩响报社的大门,给报社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报社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搞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如何避免新闻官司,成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采编人员的法律把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避免新闻官司的有效途径。关于加强法律把握意识目前,报社所遇到的新闻官司,绝大多数是名誉侵权案。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新闻报道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报道是否真实,是否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由此可见,新闻报道要避免侵权,必须保证内容真实,且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这就  相似文献   

19.
当中国的新闻记者第一次因为自己的作品而登上共和国法庭的被告席时,他们众多同行的普遍心态是:很不理解。然而,这种很不理解的心态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对“新闻官司”还远远缺乏思想观念上和法律知识上的准备。“新闻官司”屡屡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官司,是由新闻引起的是否构成侵权的法律诉讼。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当代中国的新闻官司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索赔标的从小到大,公民或法人同新闻媒体打官司的法律纠纷频频发生。因此,我们不能不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目的是:避免新闻官司;化解或打赢那些找上门来的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