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贝卡利亚发表《论犯罪与刑罚》以后,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正式拉开了序幕,论争双方从政治、法律、哲学、伦理、人道等诸方面各自论证了死刑或存或废的理由和根据,并进而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死刑存废实践。不可否认,这场论争直至今日仍方兴未艾,死刑存废之实践也是此起彼伏,时有反复。贝卡利亚之学说尽管有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但对于其死刑观,笔者却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
死刑存废之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倍受人们关注。死刑具有对生命价值同等性的认可,是国家刑罚权理性的体现。规定死刑符合人们趋利弊害的本性,能够从根本上防止恶恶相报。加之中国目前的社会心理和政治经济状况尚未达到废除死刑的条件,故死刑不宜立即废除。  相似文献   

3.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者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5.
论死刑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立论点有十余种之多.死刑存置论者极力从死刑的威慑力来维护死刑的正当性,而死刑废止论者则以人权主义否定死刑的正当性.死刑的正当与否应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中外死刑理论的的状况,死刑存废争论的焦点等方面考察了死刑存废之争的发展趋势,对死刑在世界上存废状况,我国未来死刑政策的把握当采何种取向等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立足于具体现实进行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死刑的存废这一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法律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完善和人权保障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也日趋激烈。死刑作为刑罚种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措施,由于自身存在的弊端,不可避免地被推到存废的风口浪尖。本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析死刑在中国存废的可行性,寻求合理废除死刑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死刑是统治阶级借助国家暴力机构对严重危及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犯罪人实施剥夺其生命权利的一种惩罚方式,带有浓厚的血腥味。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文章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死刑是存还是废,并借此探讨我国的死刑存废问题。  相似文献   

9.
死刑存废之争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对死刑存废两派的观点进行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派争论所植根的价值取向与前提基础并不相同。当今中国,死刑之存废本身并非最终目的,死刑政策之制定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如果以人权、自由与尊严为终极价值目标的话,那么,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与其单纯地提倡保留、限制或者废除死刑,不如重点关注死刑所植根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死刑被称为最残酷、最无慈悲的“司法杀人”,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诞生于阶级社会以来,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死刑是我国刑罚中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国际刑法关注的焦点。“近代刑法之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也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死刑制度的构建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在执政党的带领下对死刑这种古老的刑罚制度进行取舍和选择的过程。在死刑制度日益萎缩的现代社会,中国当代死刑制度应该何去何从,应该如何化解死刑的适用困境,坚持正确的死刑价值取向,从而在存与废、变与守、破与立的艰难抉择中正确选择,是当代法律人孜孜不倦的永恒话题。中国当代死刑制度的构建主要分为萌芽与诞生、发展与完善两个阶段。死刑是否正义、是否必要和是否人道,是当代中国死刑制度存废之争的焦点。秩序、自由、人道和正义,是中国当代死刑制度变革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认识和评价死刑。中国保留了死刑,但从制度和程序上限制死刑的适用,这符合中国的国情。然而人类最终必将全面废除死刑,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死刑限制论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世界上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废除了死刑,中国刑法既不能废除死刑,又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用死刑的政策。死刑的存废是以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的。立法时,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减少死刑数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术界与普通民众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差异来源于分析问题角度的差异、利益立场差异以及理性取向和情感取向的差异。从理论、制度以及实践上调和这些差异,是学术界、普通民众以及立法者解决死刑存废之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非常激烈,大概形成了三种观点。废除死刑并非是尊重人权的唯一表现,保留死刑也没有违背人道主义。我们应该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确保死刑判决的慎重和公正,为死刑注入更多的人道主义基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刑法中现在还存在死刑。废除死刑是国际发展趋势。讨论死刑适用与存废问题,应该从刑罚哲学的角度加以探讨,才能把握问题的方向和本质,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刑罚的哲学根据,按照通说有报应论和功利论。从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论来看,死刑只能用于罪大恶极的暴力犯罪,适用死刑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对于经济犯罪适用死刑贬低了生命的价值。从古典功利论发展出的刑罚个别预防论也提出了保留死刑、限制死刑的主张。为此,以刑罚的哲学根据为视角,得出经济犯罪处死刑缺乏正当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死刑废止论与死刑存置论各执一词,死刑存废之争,如果不从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出发,许多问题是难有结论的,甚至将走向歧途。只有人道的宽容精神才能化解对于犯罪和犯罪人的仇恨心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恤刑思想与当代死刑废止突破口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传统儒家刑罚观念的反映,恤刑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虽然存在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也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我们应当以此为借鉴,率先在老年犯罪人领域废除死刑,这样,既可以打破死刑存废这一无谓的争执僵局,也可以为以后大范围废除死刑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死刑是刑罚制度中剥夺人的生命权的刑罚手段,基于它的残酷、不可逆转和侵犯人的基本人权.在日益尊重人权、尊重生命,要求法制体现文明、民主的时代潮流下,死刑的存废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文章从我国死刑政策的确立、完善、现实国情和基本民意诸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还必须保留死刑的原因和依据,并就目前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问题提出了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0.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代价的残酷刑罚,其存废争议颇大。本文从贪贿犯罪入手,首先观察贪贿犯罪死刑设置的立法沿革及死刑适用的现状,然后深刻反思贪贿犯罪的死刑适用,最后积极思考贪贿犯罪死刑适用的变革之路及其在变革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以期能够使贪贿犯罪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