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利于促进人的自我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基本目标在于全力塑造健康人格、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环境和发挥群体的整合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支持机制,科学把握心理承受阈限,健全社会奖惩机制,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培育能力,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主要有:矛盾心理、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取向、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传统教育体制弊端、大学生自身因素缺点等,建议加强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3.
让每个大学新生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形成健康积极的阳光心理,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通过构建积极的校园育人环境,培育完善的新生社会支持系统;培养新生积极的人格,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丰富新生的积极体验,使其感受积极的力量等来培育新生的积极心理。  相似文献   

4.
高校男生受多维因素影响,存在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的女性化危机。体育的应对逻辑有四个方面:一是体育的美学特性有利于破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偏差,二是体育的健康属性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三是体育的竞争对抗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卓越的男子气概,四是体育的规则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高校体育应从四条路径上构建男生女性化问题的应对机制:第一,构建高校体育美育协同机制,建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第二,基于生活化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第三,搭建大学体育竞技对抗平台,培育大学生崇尚竞争的气概和信仰;第四,深化开展体育规则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泛娱乐主义作为当前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一种错误性社会思潮,它的形成、传播与受众的社会心理分不开。社会心理根源、社会心理基础和社会心理策略三者构成了泛娱乐主义批判的社会心理逻辑。顺着这一思路可以发现:本能欲望、报复性心理和焦虑心理、逃避心理是泛娱乐主义滋生的社会心理根源;受众的消遣心理、成瘾机制和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则构成了泛娱乐主义得以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暗示、群体传染和不加推理、形象思维则构成了受众对泛娱乐主义认同的社会心理策略。消解泛娱乐主义的危害,可以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从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形成健康的娱乐需要以及强化主流价值的话语权和传播力三个维度入手。  相似文献   

6.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是健康社会心态的核心,是实现健康中国、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标志。成教生身兼多重身份角色,对其社会心态的培育,关系到成教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互联网+"心理课堂,通过设定"美好生活"教学目标、提供"个性化"教学内容、使用"做中学"教学方法和实施"全程式"学业评价,为引导和培育成教生健康社会心态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他们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还要求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单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单位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的心理状态对于工作的有序进行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探讨了健康心理状态的要素及其内容,分析了影响职工健康心理状态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对如何培育和管理职工培育健康心理状态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环境的角度(包括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等)来“透视”当前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认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有三种:第一,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第二,建立科学的心理预测系统:第三,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职生心理压力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心理不适应、自我封闭和自我逃避、心理幼稚化。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而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以及对学生成长关注不够也成为重要的原因、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必须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建立科学的预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网络,并积极倡导学生自我保健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艳丽  黄杉 《吉林教育》2006,(10):59-60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大学生青年学生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获得技能,还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培育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成长、成才、成功更具深远意义,这也是当代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关注个体心理健康转变为面向全社会提供多元化心理服务,本质是社会支持系统,核心要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建符合国情的高质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须坚持系统观念,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科普宣传,提升社会认知认同;培育人才队伍,激励专业力量发挥作用;构建有效平台,搭建专业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维护社会稳定一直是教育的价值诉求,维护稳定是现代高校功能的内在规定性。高校维稳功能的实现,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稳定提供思想保障;须加强学术、职业素养的培育,为社会稳定提供智力支持;须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和谐的个体,为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
团体心理辅导能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与作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的人文素养培育是互联互通的关系。实践证明,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有助于大学生促进自我认知、健全美好人格、更好适应社会。其融入的有效路径是实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旗不倒,激流勇上"等人文素养培育主题团辅方案,确定"红色基因特质"人文素养培育的内涵、目标,在拓展人文素养框架体系中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转型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心态失衡问题日渐凸显.阶层之间的对立感和底层社会的相对剥夺感开始出现,且易通过新媒体形成蔓延效应.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完善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严格规范精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自杀意念是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导致自杀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有乐观心理、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等,风险因素有欺凌行为、儿童期情感虐待、留守经历等。学校需要开展心理测评与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危机管理;家庭需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挫折教育;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教育氛围,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全面的干预机制,从而减少青少年的自杀意念,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育人工程”,育人先要育“心”。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中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将来奉献社会、幸福生活的基础。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步认识到健康教育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当今健康教育和传统学科有很大差别,它不仅关注学生躯体疾病的防治和学生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而且更多地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健康教育知晓问题,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发展。学校应更注重健康  相似文献   

19.
周洁 《华章》2007,(12):77-7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广大农村应从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等几个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和谐农村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日趋受到重视,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是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高中生成长成才的要求。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健康的情绪管理,完善人格的培养,学习心理与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心理的发展,心理疾病的预防与调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