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史美雄 《武当》2011,(4):32-34
引言太极拳是全中国最多国人练习之拳种,太极拳可称为中国之国粹,所以太极拳的源流历史至为重要,不是所有学太极的朋友都会关心源流历史,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太极拳之源追本求源,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它的练习要求有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要求。弄清这些特点和要求,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要领,从而学好赵堡太极拳。 一、赵堡太极拳有适合各种人练习的三种架式 赵堡太极拳经过历代前辈太极拳家的长时期的传习,总结创编出  相似文献   

3.
桩功,乃中华武术筑基之法,无论何门何派,皆给予高度重视。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之优秀拳种,社会普及率之高,影响面之大,远超其他拳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然而,综观当今太极拳发展现状,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习练太极拳者走了弯路,练习多年,始终不得其法,也毫无功夫可言,这使他们失去了信心,对太极拳失去了兴趣,从而影响了该拳种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究其原因,因素多种,但教者与学者忽略桩功,应为其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今天练习太极拳的大众越来越多,这其中最常见的太极拳有24式、42式。由于大多数习练者缺少武术基本功,因此上对太极拳中蹬脚动作的演练方法,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得其法。根据这一现象,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进而希望通过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太极拳现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项目。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却具有共同的哲理。众多的爱好者对太极拳有深刻认识,但登堂入室者凤毛麟角。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练习者缺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其二,片面追求太极拳术的表面形式;其三,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忽略了太极拳的身法和整体功力练习。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每一招一式都有它的攻防含义。在套路练习中,要懂的每一个式子为什么那样打,通过多年的锻炼,动作熟练后,就可以在技击方面发挥作用。不过我现在不是探讨技击方面,而是研究太极拳在健身、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我学练太极拳三十四年,太极拳在健身、疗病方面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练拳前患有肺气肿、胃病、脱肛、胃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吉首市锻炼人群集中的8个社区的老年太极拳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参与太极拳锻炼者的基本情况、锻炼者的练习拳种、锻炼时间、锻炼者的场所、锻炼者的规模及组织形式、锻炼动机等,旨在为社区老年群体太极拳锻炼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万坤 《武当》2004,(8):21-21
忽雷太极拳,其名应为腾挪忽领太极拳,为赵堡太极拳四大拳种之一.多为老师口传心授,文字记载极少。在当今世上流传的赵堡太极拳有腾挪忽雷太极拳,主要分布在温县、台湾和美国等地,还有代履太极拳、查托太极拳、跟头棍太极拳三大拳种,主要分布在温县、香港等地。由于写书人不懂其名,也不知腾挪太极拳的来历,在文字中写为“忽雷”,这是错的,与拳套不相符召的口传拳名不一样。笔者特将忽霍太极拳的来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林泉宝  刘绍霓 《精武》2003,(4):22-23
通过“金丝缠腕”的听劲练习,更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身法、步法,因其走圈小、路线近,技术要求比一般拳种要高得多,需要高度灵敏,也就是我们说的“听劲”.能“听”才能“懂”,由慢擒慢拿到快速擒拿,逐渐演变为闪电般的拿法。有人说太极拳不能打人,其实这是误解,太极拳在技击上有其独特的技能,只是近代人以养生保健之内修为主,而对太极拳的技击法少有人问津。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9,(1):24-25
心意拳是实战和养生并重的拳法,它是以单式左右对称盘练为主的拳种,而且拳术在实战搏击中有连续击打的快速性、紧凑性;拳术可以相互变化、相互串连,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久而久之心意拳就形成了一些短小精悍,适合实战搏击和练习的套路,正是这些套路在练习中被热爱心意拳术的人所接受,所以,这些套路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为理论基础,结合古代养生术、技击术和中医理论形成的一个拳种。从文化到拳种,太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从文化到拳种,太极拳融摄了太多的民族性格和道德情趣。本文试图从温县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因素等方面分析太极拳形成的传统文化背景,揭示太极拳形成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人们对太极拳认识片面、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使人们透过太极拳的表象看到其本质,主要采用逐层剖析的方法解析了太极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武术拳种。首先,阐明了对武术拳种的定位:以既“偏于一隅”又“精于一隅”的技击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由诸多环节组成的技术体系;其次,提炼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的要旨:采用以丹田及脊柱之命门为核心的发力方式;再次,归纳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的特点:突出控制、把握节拍,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最后,明晰了太极拳的核心定位:既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也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是以“阴阳相生”“化发一体”的太极劲为核心追求的武术拳种。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进一步细化了武术拳种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太极拳的内在特点形成明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为理论基础,结合古代养生术、技击术和中医理论形成的一个拳种.从文化到拳种,“太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从文化到拳种,太极拳融摄了太多的民族性格和道德情趣.文章试图从温县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因素等方面分析太极拳形成的传统文化背景,揭示太极拳形成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太极盛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练习太极拳?世界上有多少个太极拳组织?没有人能作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全球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八千万。有人则估计,全世界太极拳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八千万也好,一亿人也好,反正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们所以要在这期20周年特刊中单说太极拳,不双因为她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还因为她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中华武术》陪伴着中国武术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目睹了太极拳的兴旺发展。现在,让我们回顾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记录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代太极人。  相似文献   

18.
车星辰 《武当》2007,(5):37-38
推手,是各派太极拳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练功方法,也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一个显著标志。当然,形意拳和八卦掌及大成拳(意拳)中也有推手,但推手在形意、八卦中的地位远没有在太极、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出现也是一个逐步成形的学术过程,太极拳形成了今天百家争鸣、各是其是的局面也是一个渐趋异化的发展过程。太极拳在其形成之初也必是一个纯粹的拳种,是单纯的个体而非群体的乌合,我们权称之为原始太极拳。那么,原始太极拳必有所自,  相似文献   

20.
《中华武术》2002,(11):31-34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练习太极拳?世界上有多少个太极拳组织?没有人能作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全球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八千万。有人则估计.全世界太极拳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八千万也好,一亿人也好,反正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们所以要在这期20周年特刊中单说太极拳.不仅因为她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还因为她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中华武术》陪伴着中国武术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目睹了太极拳的兴旺发展。现在.让我们回顾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记录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代太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