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浅说陶新民《南陵别儿童入京》被认为是李白天宝初奉诏入京之作,近年来关于此诗题中“南陵”该在何地亦有新说。然细观此诗,诸说尚有可商之处,本文拟就此略呈浅见。一、此诗应是天宝元年初次入京之作为论说方便起见,先录全诗如下:白酒新熟山中...  相似文献   

2.
<正>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之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历来入选各类唐诗版本皆注明另一诗题,即《陪侍郎叔华登楼歌》,此题名见于宋人所辑《文苑英华》,诗中内容亦稍有不同。然而教材注释中并未指出这一点,其配套的教参所摭取的简析亦有舛误之处。笔者不惴简陋,也来谈谈对此诗的理解。到底此诗是李白与族叔李云的饯别之作,还是与族叔李华的游宴之作?不少研究专家认同于后者。先看李云其人,新旧唐书皆无其传略,郁贤皓考诸《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云:"道王房有道孝王元庆曾孙名云,乃敷城郡公李诞孙,右千牛将军李岑子。李云嗣敷城郡  相似文献   

3.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晖 《文教资料》2001,(6):94-98
张珍怀先生 ,191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后长期寄寓沪上。因温州有飞霞山 ,上有谢池、飞霞洞等名胜 ,遂自号飞霞山民 ,以寄桑梓之思。先生出身世家 ,尊人张文伯 (之纲 )先生 ,号池上楼主 ,清末任内阁中书、法制局签事等 ,后入山东巡抚孙慕韩幕府 ,深受器重。富有诗才 ,平生诗作达千余首 ,文革时散佚大半 ,后经先生整理成《池上楼诗辑佚》一卷 (1971年 )。陈声聪《兼于阁诗话》评其诗曰 :“忧愤之情 ,一发于诗 ,故其音多清商变徵 ,且有故国麦秀之思焉。”晚年以释金文名满海内 ,自号亭 ,著有《毛公鼎校释》、《亭金文校释》、《周书王会校…  相似文献   

5.
刘芳 《现代语文》2006,(5):38-38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文苑英华》选入“歌行·楼台宫阁类”,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现可确认,后题是此诗的原题。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自山东南下宣城(今安徽宣城),巧遇族叔监察御史李华,与之登上六朝南齐诗人谢眺在此任太守时所筑大高楼,饮酒观景,纵观诗文。事后李白作了这首七言歌行。一、直抒胸臆,内涵丰富李华既是李白的族叔,又是一个秉性耿直、颇有作为的良吏,且善属文,各高一时,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这对于被逐出京师以来耳濡目染奸臣当道的丑行、身受颠沛流落之苦的李白,自不能仅仅用“知己”二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7.
李、杜梁宋之游实为宋州之游,并不包括汴州。从唐代诗文典籍来看,唐代人称"梁宋"、"梁城"时,一般是单指宋州。从李白、杜甫诗记游梁宋的行踪来看,李、杜初次相会的地点应在宋州,其梁宋之游也只是宋州之游。《新唐书·杜甫传》关于杜甫"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的记载不可信。李白《梁园吟》引蓬池、信陵坟、苍梧云等有关汴州的地名和典故,只是为了抒写人事变迁的感慨,并不是实写汴州景物,因而并不能证明李白当时游了汴州。  相似文献   

8.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的作年早于《鹦鹉洲》诗,且二诗并非全然摹仿崔颢《黄鹤楼》的争胜之作。《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有诸多不同,难以断为摹拟。《鹦鹉洲》诗的模仿痕迹虽较明显,但并非刻意的模仿之作,而与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遭际及流放夜郎的特定情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韩偓《隰州新驿》诗之作年以及内容意旨,因此诗较难解读,故学界所见不同。本文通考有关典籍文献,对诗歌各句进行具体笺释,认为此诗主要乃咏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之事,故诗歌非作于天復三年,而是韩偓龙纪元年及第后出佐河中幕时之作。  相似文献   

10.
曹振国 《现代语文》2004,(11):24-24
《行路难》(以下简称《行》)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以下简称《宣》)是李白七言古诗中的名篇。《行》写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宣》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在宣州与族叔李云饯别之时,两首诗的写作时间虽前后相差九年,但两首诗具有很多相同、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堪称比肩的姊妹篇,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一、两诗具有相同的背景、相近的意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怀抱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受诏入京,供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谗毁而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从天宝三年到…  相似文献   

11.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2.
李白集中《古风》诸作的创作年代,大部分都很难确指。《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的系年亦是如此。安旗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系此诗于天宝九载(公元七五〇年),但此种系年存在着明显的错误。结合李白的生平事迹及此诗的创作动机,此诗大致应作于李白任职于翰林期间,而不应如系于天宝九载。  相似文献   

13.
<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14.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由于二人年龄上的悬殊,生活境遇的差异,李白赠孟浩然的诗作并不多,除本诗外,还有《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二首,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又是颇有争议的作品.对此,明·胡震亨在《李诗通》中曾说:“玩诗意,乃偕一显者游禅寺和诗,疑题有误.”清·王琦亦说,他曾看到一个伪称宋刊本的《姑苏缪氏本》,颇有可取之处,该本认为此诗应是“赠孟六浩然”.他指出:“孟六浩然恐是孟赞府之讹”(参看王琦《李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李白《冬日归旧山》诗的作年。论者认为是开元十二年李白即将告别“旧山”的产物。本文辩其对李白此诗理解有误,坚持李白“归旧山”当是开元九年冬的笔者原说。二、关于李白是否开元十年出蜀。开元十年出蜀论者对李白于江陵见司马承祯的时间持论不确,以至结论错误。本文以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依据,结合李白出蜀前的行踪,辩其出蜀为开元十三年。三、关于李白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论者将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所叙洛阳至随州之游为开元十七年前,至有开元二十四年拜谒韩朝宗之说。本文以考察李白“还山寻故巢”的时间为基础,结合韩朝宗作镇襄州的期限,辩其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为开元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16.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7.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其三)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其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上录唐代诗人王维与李白的《少年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比较赏析这两首同题之作,对当代诗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不无裨益。“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王维的…  相似文献   

18.
李白《草书歌行》诗的真伪问题石云涛宋敏求编《李太白文集》所收《草书歌行》诗是否李白作品,北宋以来屡有异议。虽曾有人欲加肯定,但因论证不足,未能为人接受。1978年4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有笔如山墨作溪》一文,提到李白此诗。同年5月28日又发表常林...  相似文献   

19.
王彩霞 《快乐阅读》2011,(15):124-125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静夜思》是摹仿之作刘朝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小诗平白易懂.简短好记.琅琅上口.是典型的“启蒙读物”。早在宋代,就被选进《千家诗》一书而“家喻户晓”。从古至今的文学评论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