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先秦到魏晋,“言不尽意”逐渐成为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意”也就逐渐用来指称学艺术要表现的内容。学要表现的是人内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它也是难以用日常语言“尽意”的,从传统的学创作实践及理论来看,学超越日常语言的主要方式是“立象以尽意”,但学语言所立之象不是日常司空见惯的现实之象,而是以审美之心所绘出的超越现实的虚拟之象,即语言乌托邦,学超越日常语言的主要语言策略,一是以有限寓无限,二是运用比喻和象征,三是利用语言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先秦时期的老庄学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这些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历史地规定了中国美学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至乐无乐”就是这些命题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对后世的音乐美学,诗歌美学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一、“至乐无乐”──双重超越的美学命题庄子的“至乐无乐”论和道家的“道”论紧密相连,是个具有双重超越的美学命题。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个具有双重超越性的美学命题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命题中“至”和“乐”的涵义。简单说来,“至”在这里有最美、最善、最高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英语     
一、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命题思想  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是高考英语命题的唯一依据 ,也是考生复习英语的指南。“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是指英语命题时可以超越教学大纲 ,但决不会超越“考试说明”。我们应该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以教学大纲为导向 ,以课本为主线 ,以“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为重点 ,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以求提高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今年英语命题以贯彻“稳定中求发展、求创新”的特点 ,题型作了较大调整。今年的试题将取消“单项填空”的A项“单词辩音” ,“阅读理解”的B项“七选一”和…  相似文献   

4.
第二语言是一个人在学习了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的语言,“333”是指“三个整合”、“三个拓宽”、“三个超越”:“333”汉语刺激模式是指汉语教学以“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整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整合”的方式“拓宽学习内容、拓宽学习空间、拓宽学习渠道”和“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常规”,使学生在频繁的“听说读写思视”刺激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形成语感,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小学教师道德困境在理论层面界定不清,这影响了现实生活中教师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采用类型分析的方式,依据教师道德困境的起因源头与超越过程等维度,指出教师道德困境存在着“不道德”“非道德”“冷道德”“高道德”等四种类型,进一步分析这些道德困境可以相应地归因于成人主义的横溢、工具理性的扩张、社会冷漠的裹挟、文化传统的钳制等.廓清思想认识、实现制度保障、把握超越次序是超越教师道德困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漏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7.
克里普克关于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观点,是对蒯因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观点的进一步推进和具体化,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命题是在特定语言系统之内做出的关于语言系统之外的陈述,这从逻辑上说是不恰当的,他对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立足于某一语言系统,但得出了超越该语言系统的结论,这在逻辑上也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发现”是现代小说研究的一个新视点。本篇试图探寻“儿童”命题与五四“人”的总主题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对五四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而发掘其超越”妇女”命题、“农民”命题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化学高考命题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实验题,过去是单一考查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装置等“照单抓药式”题型,现在则是全面考查实验原理、目的、装置、安全、环境、效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开放式”题型。因此实验题就成了如今化学高考中一道让考生难以把握、费时费力、得分较低的能力“分水岭”题。究其失分的种种原因,其中最为普遍的是语言描述不到位、不规范,即因考生对“命题语言”中的“问题语言”的模糊理解而致答题偏离“命题意图”。我在此列举实验题中常用的各种命题语言中的“问题语言”,加以辨析并总结应答措施,望能给同学们有所帮助。实验题中常涉及的“问题”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空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其实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视角,一是关注“语言叙述的空间”,一是关注“语言存在的空间”。所谓“语言叙述的空间”是指人怎样通过语言认知空间;所谓“语言存在的空间”是指人怎样在空间中组织语言。“对举空间”是“语言存在的空间”重要课题之一。在“对举空间”中,由于格式塔效应,语言符号的呈现方式、结构关系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促使“非法句”合法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自动以来,就处于两难困境之中,在世界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现代化又共时态面临着三对矛盾、先发与后发、现代与后现代、世界一体化与民族化,要走出两难困境,消解矛盾,就必须具备世界视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超越”;纵向上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横向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社会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2.
“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丹尼尔·贝尔的“文化”规定出发,可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由“生命过程”、“解释系统”、“生存困境”、“努力”四个要素构成。由此演绎出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命题和结论:“文化”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 文化的“解释系统”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意义世界”,“人文素质”的真谛,是创造“意义世界”,并以此现实地超越“生存困境”的资质与能力;“解释系统”的基本结构, “意义世界”的知识形态,“人文素质”的教育体系,就是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的知识生态,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生态,才是“人文素质”及其教育的内核。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中,“描述”是常用的研究手段,对教育事实进行客观的描写和叙述,并尽可能翔实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然而,古今中外的比较教育学家都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基于描述,并超越描述。从理论来讲,超越描述包括超越经验命题、超越事实呈现和超越因素分析。现实中的比较教育研究应该基于可以提炼出具体研究假设、可以用理论来解释事实(甚至发展理论)和可以走向理解性、预测性或应用性结论的科学命题,与文献、与他者和与自己对话,重视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加强对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等,从而实现超越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一、“紧”和“松” 调查发现,小学生考试时普遍觉得紧张,年级越高,紧张感越强。产生这种现象除了有时间限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试卷的难度大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差等原因外。也与试题中较为生硬的语言表述有关。如“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等。显然试卷设计者在语气上带有指令性。学生在与试题的“对话”中,备觉严肃、压抑。此外,考试内容的单调和枯燥,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考试的紧张气氛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将其降低,使试卷成为学生挑战智慧、展示个性、探索知识的“乐园”。因此,我们要关注试卷设计的三个要点:一是试题内容,二是命题语言,三是命题形式。将试题内容生活化、命题语言人性化、试题形式趣味化。就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考试氛围,激发学生的考试热情。  相似文献   

15.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陋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区,超越不敢尝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效力困境”难题,以“主体性”命题为基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阶段中“何者为主体,如何发挥主体主动性”的问题,以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陋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尝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研究生师生关系极端恶化案例屡见报端,在现实和舆论上产生了极大危害。近期两起研究生自杀事件呈现出研究生被导师“奴役”致死的文明悖论,研究生师生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基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理论视角,结合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期特征,分析表明研究生师生关系绝非主奴关系,但于特殊境况中存在异化为主奴关系的可能。缘于不对称的共生关系之抽象本质与混合师徒制、老板—员工制的导师责任制之具体本质,研究生师生关系在伦理、经济、话语等方面表现出权力严重不对称的异化困境。超越异化困境是合理化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其在伦理维度上需要师生双方注重三个方面的努力:超越“自然性”以形成独立人格并彰显各自德性;超越“个体性”以觉醒共体精神并促进教学相长;既重“情”又重“理”而实现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20.
突破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需阐释话语与现代性的概念来源,在“精神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客观世界”中总结出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三重困境,即技术语言、政治语言以及科学语言,并基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以及“欲技道”共生游戏的理论基础,以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3种创新方式——“艺术”语言、“存在”语言以及“游戏”语言作为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