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与微信二者都属社会化媒体,鉴于微信相比于微博更新、更接近于普通用户生活,一部分人持有微信有取代微博之势的观点.然而,通过分析微博与微信在传播、社交、沟通3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论证了微博与微信是相辅相成、相互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林秀冬 《新闻战线》2015,(4):183-184
据相关数据显示,使用微信、微博的学生超过全国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微博、微信传递信息速度快、能够与朋友进行即时分享等逐渐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对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其更乐意通过微博与微信进行发布;各个厂家、品牌等均利用微信、微博等优化经营方式;大学社团均成立自己的官方微信与微博,用来发布社团信息、与会员进行交流、获取会员信息动态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微信与微博的特  相似文献   

3.
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也在这一年之内,新媒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世界各族人民都在感受着新媒体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精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得新媒体日益成为了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新技术。本文从微信微博的相关界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于网络营销,微博和微信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区别:微博通常是“一对多”,更像是传统的广告或广播,而微信通常是“一对一”,像对话;微博的送达率极低且基本不可统计,微信的送达率几乎是100%.在使用微博和微信进行图书的推广和营销时,应针对两者的特点设计和实施具体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与补充;还可以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小技巧和活动来促进销售和推广;注意与受众互动,重视反馈和贴心沟通,多关注不断出现的新应用.不管进行哪种形式的营销,都要注意不能过度,要关注细节、区分对象、顺应潮流.  相似文献   

5.
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与用户需求等来看,微博的大众媒体性质是微信目前难以取代的。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  相似文献   

6.
微博中的自我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书信到邮件到即时消息,从著作到博客到微博,从电视剧到电影到微电影,从面对面交流到电话到微信,在信息时代,一切信息传递都变得更加简洁、快速、直观.随着交流与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加速,产生了一批新兴媒体和新的社交方式,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私人话语.其中也不乏一些名流在商业模式下利用微博进行炒作和营销.本文以微博为例,分析网民在微博中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1)
本文通过对2014年"东莞扫黄"事件中微博热点及微信议题的样本分析,比较了移动舆论场中微博、微信在舆情产生及推动中的作用及影响,认为舆情事件中微博议题迅速消散,微信议题周期更长,呈现出更强的扩散化、延展化、边缘化倾向,"去议程化"高于微博场域,并认为微信相较微博更能承担舆情事件中答疑解惑、避免谣言的理性责任,实现舆论引导的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8.
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自身独特的突发事件传播机制。本文通过对微博、微信的传播进行分析,比较微博和微信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机制特点异同,并针对其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因其草根化、社交化的特点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体育新闻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体育新闻改变了传统体育新闻传播模式,拓宽了公众的体育新闻获取渠道。基于此,本文探讨体育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微博微信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并且具有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在广播节目中运用微博微信,可以为广播节目带来更多的活力。文中分析了微博微信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应用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林玲 《新闻通讯》2014,(5):32-33
作为如今国内最流行的两大社交应用,微博和微信之间的“斗争”似乎从微信崛起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微博将被微信取代”一度成为业界、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马航事件为例,从属性定位、传播模式、受众需求等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博和微信的差异,认为二者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交平台,微信的社交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强于微博,但在信息获取和观点表达方面,微博具有微信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不会被微信取代,二者将在互补中共存。  相似文献   

12.
许楷 《今传媒》2016,(8):65-66
本文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微信微博与国内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关系的相关文章,分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的几个方面。从微信、微博的传播机制与特征,微信、微博在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跨媒体传播模式,公共事件中的舆情演变,微信、微博与公共事件报道的问题及相关策略性研究等角度来概括论述,探讨相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谭超  杨科  李娜 《新闻实践》2014,(3):48-50
核心阅读:微博与微信,是时下国内最流行的两大社交平台,二者的特性对比及发展趋势预测,一直是业界及学界热议话题,近来唱衰微博论调更盛.作为多年微博的从业者,笔者认为二者特性不一,各有侧重与优劣,也不会取代与被取代,形象喻之,可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微博如火焰,外放,聚集、热烈;微信似海水,内生,静谧、深远.  相似文献   

14.
张志安  曹艳辉 《传媒》2015,(5):29-31
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正处于高风险、低信任的社会情境中,突出表现为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公信力不足、维稳风险扩大、政府权威遭受巨大挑战.相继兴起的微博、微信赋予普通民众更多话语权和道德优势,现已成为民意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扩大器,无论是微博场域的火热围观,还是微信圈中难以杜绝的谣言,都在不断强化政府的风险意识,对其治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体上看,呈“井喷式”发展的政务微博微信,风险与机遇并存,考验着政府部门抢占舆论新阵地进行服务和发声的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政务微博微信的协同作用,如何更好地运营政务微信,如何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来进行舆情研判,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做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5.
微博、微信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及较高的用户依赖性,成为高校创新档案服务手段的新平台。以"211工程"高校档案馆为例,从开通现状、信息推送量、更新频率、服务内容等方面对微博、微信服务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高校档案馆微博与微信服务的整合策略,以期实现"双微"平台联合运行。  相似文献   

16.
耿佳 《档案管理》2016,(5):45-47
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应用为档案馆信息服务带来新机遇和新思路。本文以省级档案馆为例,对档案馆微博、微信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档案馆微博、微信在信息服务中的存在的差异,并提出档案馆微博服务与微信服务的整合策略,以期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各自优势,为提高我国档案馆“微服务”效率提供建设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赵前卫 《今传媒》2014,(12):16-17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与微博成为最常用的两大社交应用和信息获取平台,但在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泛滥,污染传播生态,影响正常信息获取与社会交往。本文从平台属性、用户关系、信息内容、平台开放度、信息甄别机制五个方面,比较了微信与微博的信息传播差异,在此基础上,从谣言的内容、谣言传播效果、辟谣机制三个方面比较微信和微博中的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18.
皮海兵 《青年记者》2017,(32):90-91
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民众的话语权日渐增强,这对于政府的政务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具备更高的社会治理水平,才能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发声能力,如何有效发挥两者的联动机制,特别是强化政务微信的运营力度,通过大数据对舆情进行引导,成为当前政务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俞海波 《新闻实践》2014,(10):25-25
从大学毕业起,我就在萧山日报新媒体部门工作,每天面对日报的官方微博、微信,算起来,已经在新媒体岗位上摸爬滚打了整整三年。微博平台是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平台,而微信更像一个订阅博客,用户的选择非常自由。相比较而言,微信更加传统,比较类似报纸,媒体与用户的关系是生产——阅读的关系,更多的是单向交流。  相似文献   

20.
马庆贺 《新闻世界》2014,(10):140-141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来临。微博与微信是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的社交媒体,是新兴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分享与获取的平台。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1年,微信后来居上,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正在全力赶超曾经异军突起的新浪微博。本文主要通过新浪微博与微信的SWOT对比分析,来研究二者经营模式的不同,探讨微信是否能在将来激烈的互联网产品竞争中取代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