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2.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汪伦》的诗,可谓脍炙人口。历代一些注家把汪伦说为“村民”,是一位普通的劳动人民,也有人以此诗为例,来说明李白与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其实,汪伦不是“村民”,而是唐代的一位名士,并且还当过“县令”。  相似文献   

3.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传统诗歌教学——朗读、字词解释、串解全诗这三步曲,学生早已感到乏味。因此,教这首诗时,我用愉快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效果很好。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唐代有个叫汪伦的人,他十分仰慕诗仙李白的才华与人品,很想结交李白。但自己怎样才能将闻名天下的诗仙请到家呢?他左思右  相似文献   

4.
诗中情     
诗是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了人们所有情感而成的。情感是诗的源泉,是诗的生命,他们紧紧相连,好像一对亲兄弟。《赠汪伦》记录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将要走了,汪伦为他送行。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连千尺的潭水也比不上诗人与好友的友情。在这里,诗和情紧紧相连,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5.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两句是什么修辞手法,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一般性的比喻:“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种说法是拟物:“这两句诗此处不是比喻,而是比物的修辞手法。”一种说法是夸张:一种课本  相似文献   

6.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巧妙的方法导课,可以激发学生上好本节课的情趣,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一、利用时代背景导课 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汪伦当时很年轻,也很爱好写诗,他对当时有名的大诗人李白的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很想拜访一下李白,但又怕见不着李白。  相似文献   

7.
走近名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唐朝时有个叫汪伦的人,很喜欢李白的诗。李白辞了朝廷的官职,到各地游历。汪伦听说李白在邻县游玩,就写信给李白,邀请李白到他的家乡来。为了能让李白到他这里来,他在信中夸张地说:"你不是喜欢游玩吗?  相似文献   

8.
《赠汪伦》是一首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名诗,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份真情呢?我想首先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备课时我偶然发现一则讲述《赠汪伦》一诗来历的小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李白晚年在皖南流浪时,突然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先生喜欢游览胜景吗?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开怀豪饮吗?我这里有万里酒店。"李白一下子被这封有趣的信吸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杜甫以外的唐代又一伟大诗人。他们如泰华之并峙,箕斗之齐明,不但为唐代诗歌增添了光彩,也为今天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这里谈谈我对李白及其诗歌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唐代诗坛无疑是个群星灿烂的天体,而李白和杜甫就是这个天体上光芒四射辉耀群星的“双子星座”。是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分别把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推向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可企及的高峰。学生们从小诵渎唐诗时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是唐朝大诗人,又是情同兄弟的朋友,纵观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赠汪伦》是苏教版第十册25课中的第一首诗,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  相似文献   

12.
《赠汪伦》是苏教版第十册25课中的第一首诗,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一、导入新课1.说起唐代大诗人李白,那可  相似文献   

13.
(教学《赠汪伦》)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诗,借助注释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你们说说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很深。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看出来的。师:坐在下面的同学有和他一样感受的请把手举起来。(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师: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的的确确很深?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师:深,但还不够。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真深啊。你读得太好了。同学们一起读读好吗?(学生齐读)(点评…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写了诗后,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发表”: 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  相似文献   

15.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16.
机智的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赠汪伦》,诗歌表达了二人深深的别离之情。潭水深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别的深情,可见两人情义之深。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汪伦是如何结交上大诗人李白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汪伦本是安徽泾县人,住在桃花潭边一个名叫“万村”的小镇上。他与李白素不相识,却十分仰慕这位诗仙,很想结交他。然而李白大名鼎鼎,怎样才能请动他的大驾,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小镇来呢?恰巧机会来了,李白遨游名山大川来到皖南。汪伦深知李白…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介绍“李白是唐代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时,竟听到几声轻轻重复的“浪漫”,还有嘀咕“潇洒”、“风流”的。显然是  相似文献   

18.
汪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听说李白被贬官后周游到湖北一带,很想认识这位诗人。他知道李白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赏花,二是喝酒。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泾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希望他到泾县畅游。李白兴致勃勃来到泾县,奇怪的是到达之后却不见一朵桃花,只见几家酒店,与信中所说大不相同,心中不禁疑惑起来。看着李白迟疑不解的神情,汪伦开心地笑了。他说:“我信中的桃花指的是潭水名,这里有桃花潭方圆十里,所以称十里桃花;我们这里酒店的主人姓万,人们便以万家酒店相称了。我何尝骗你呢?”李白听了之后,对汪伦毫不…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对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有代表性的诗人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打下基础。怎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以前,我教古诗,往往采用串讲的方法,即先讲字词,再讲整句的意思,最后连起来讲全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读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这种方法固然不可取,有待改革。到底怎样改革呢?我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讲些古代诗人的故事,使他们对古诗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有所了解,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譬如,我在讲李白所作的《赠汪伦》这首诗时,我采用的方法是“故事引诗法”.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炳耀千秋的伟大诗人,他不仅写诗才思敏捷,倚马千言,饮酒也痛快淋漓,一饮千盅。因而他赢得了“诗仙”和“酒仙”的美称。杜甫评价他的诗和酒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饮中八仙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李白爱饮酒,又爱在酒后作诗。他的相当数量的饮酒诗就是这样产生的。李白的饮酒诗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思想:(1)追求精神和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