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的后勤管理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后勤管理体系社会化也波及到中小学。许多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力争形成社会化的后勤管理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实施后勤管理社会化有待于商榷。  相似文献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把高校后勤推向社会;搞后勤剥离,也不是取消高校后勤.高校后勤服务必须以学校后勤实体为主体,以社会企业服务为补充;学校后勤不能绝对剥离;注册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可以作为学校的二级法人.  相似文献   

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可能性"误区"及发展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江苏高教》2005,(2):132-1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可能出现五个“误区”:由依附性的后勤管理体制变成垄断性后勤管理体制:强调后勤服务的市场性,忽略后勤工作中的政治性、思想性因素;过于强调经营及经济效益,弱化了其本质上的服务性功能;强调教学、科研与后勤分离,忽略相应的规范管理;注重改革的短期性、表面性,忽略长期性和深入性。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相应的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一、H大学后勤服务改革进程与特点(一)旧校区"内化模式"改革所谓"内化模式",即高校后勤运行模式主要是在单位内部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施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优化、转换或变革,使运行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本质上是排他的、垄断的.封闭的,不存在市场竞争的模式。H大学旧校区原后勤服务"内化模式"改革是2000年全面实施的,推行的是"小机关,多实体"模式,学校成立"小机关"后勤管理处(代表甲方),组建有餐饮、水电、交通、物业等10  相似文献   

5.
苏州大学后勤改革是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大模式之一,其显著的成果就是为全国高校培育和输送了一个优质的后勤服务体——苏大教服集团.可以说,苏大的后勤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是实践上的,她直接推动了兄弟院校后勤改革的进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大教服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者、推动者和领跑者,在实现中国后勤梦的路上书写着属于高校后勤人自己的骄傲.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高职院校组建类型及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发优势”进行了理性思考;依据近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探讨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挥“后发优势”的有效途径:在管理模式方面的改革要在转型中求“变”、在整合中求“改”、在提升中求“效”,在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要在创新中求“活”;同时探讨了改革进程中必须注意盲目照搬式、急于求成式及等待观望式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有20年左右的时间了,全国诸多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苏州大学与全国同行一道,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抢抓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总结、再推进,至今年为止,后勤服务工作顺利完成了社会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成为学校事业发展有力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 ,应该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待高校后勤改革这一新问题 ,人们对其认知、感悟程度是影响后勤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后勤服务涉及到办学群体的各层面 ,故对后勤改革的思想认识的转变并非单指哪一部分人 ,而是涉及学校领导层、后勤职工、后勤服务对象等诸方面的问题。一、领导班子认识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1.重要性认识学校领导不仅应认识到现行后勤管理体制是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 ,还应该认识到后勤改革应当是而且必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改革需要学校花费很大的精力和一定的物力去进行…  相似文献   

9.
一、后勤系统理念实现的要求必须通过各种形势的宣传教育来改变传统理念 ,并且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后勤改革事业 ,在改革过程中强化这种新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只要原有的后勤系统没有改变 ,不管搞聘用制还是选用制 ,不管是校办后勤还是教办后勤 ,不管是成建制分离还是社会化的推进 ,都无法真正确立后勤主体的主导地位 ,也无法解决后勤系统人员的心理平衡问题 ,反而诱发权利与后勤人员改革过程中反差不断加大形成的系统内外扰动与不稳定性。通过后勤系统的改革和构建 ,不断地强化法律的约束功能 ,扩大经营服务的自主权 ,在干部的选用和聘用上做…  相似文献   

10.
后勤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过程中应改革管理体制,事企分开,划分后勤的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改革后勤人事制度,实现减员增效;改革分配制,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