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民族精神的塑造要放在对民族主义考量的宏大背景下。通过对民族主义相关内涵的梳理及其历史作用的判断,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深深根植于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当中,撇开民族主义谈民族精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塑造的民族精神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以和平、民主、宽容与理性为取向,才能成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民族精神有消解的危险.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从大局讲,当前民族精神教育需要防范的最主要的误区是民族精神教育滑向非理性的问题.若以"有效理性的爱国主义"为中道,我们可以列出两个极端民族虚无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要真正收到效果,就要避免踏入这两个陷阱.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产生的基础不同,价值取向和社会作用不同.但它们都是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本民族利益的维护,二者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相互影响,二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相互依赖.我们一定要科学界定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使用范围和意义域限.在舆论宣传、国家政策和国民教育等层面要坚持以民族精神而不是民族主义作为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期德国和美国的历史观都受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并从世界精神出发,但二者的落脚点却不尽相同。德国为了在与欧洲大陆上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占据优势,需要借助于国家权力,国家在其历史观念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德国的历史观经历了从文化的民族主义向政治的民族主义的转变,民族主义不再是多样的,而是角力的,冲突中的胜利者通常代表了一个在道德上更加优越的民族。美国的民族史观则是从自由精神发展的脉络中追溯美利坚的民族起源,并把其民族精神的核心与普世的人类价值联系起来,确证了其民族国家建立的合理性,同时发掘了美利坚人在精神上认同的根源,美国的特殊使命则是其民族个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着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社会政治思潮的冲击。文章在梳理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7,(2):22-25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始于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在我国实现了由"国性"向"民族精神"的概念认同。随着人们对民族精神日渐关注,民族精神概念也在民族认同和差异说、民族精神性质说、民族精神地位作用说、民族精神与精神文化的关系说四个层面有所拓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概念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评析日本的民族精神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独特的精农主义文化传统,以及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强烈的自信心、使命感.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和文化形态的角度探讨日本民族精神的表现、成因,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是清末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但是他思想中所闪耀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他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正确的爱国主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树立真正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民族精神有消解的危险。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从大局讲.当前民族精神教育需要防范的最主要的误区是民族精神教育滑向非理性的问题。若以“有效理性的爱国主义”为中道,我们可以列出两个极端:民族虚无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要真正收到效果,就要避免踏入这两个陷阱。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需要理性的民族精神。但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语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排斥,以及狂热的民族主义等。建构理性的民族精神,高校要切实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从肖邦音乐风格诞生的时代背景、钢琴诗人的浪漫情怀、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三个方面对其艺术色进行论述,并且着重分析了肖邦波罗涅兹舞曲中所蕴涵的波兰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是基于民族情感的追求与理想,民族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两者在起源、概念、特征上存在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试从民族主义中寻找解决民族分裂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和片面民族主义等问题的方案,从民族社会主义思想中探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思潮随着"西学东渐"被带入中国,并带来了现代民族观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民族主义以国民党推行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延安文艺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复古精神的具体表现,均以赞扬古代汉族英雄的古装戏、古体诗词、历史小说等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但这种民族观又是与现代科学思潮相背离的。因此,抗战结束之后,民族救亡获得了缓和,主张复古精神的文艺作品也受到了冷落,但这种"返祖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化领域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的观点和行动,是民族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具体化。从理论上阐释和分析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正确估计民族主义的走向及其对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防止狭隘民族主义倾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作风和群体意识,它既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风貌,又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具有巨大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既以积极的态度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使自己的经济、管理、法律等与世界“接轨”,又保持思想、文化、价值和传统的相对独立,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清楚地辨析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精神与普世价值等问题,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举措。  相似文献   

16.
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而言,1940年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独特个案.作为民族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战国策派一反恢复儒家传统主张而要求通过重建战国文化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列国型"的民族性格,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战国时代".这种建构性的民族主义,在严肃思考中国民族与文化命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当代中国之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重新思考毛泽东思想之民族文化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民族主义”概念的使用,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的,强调中华民族民族整体的独立以及这种独立基础上对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毛泽东用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思想代替了民族主义话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大众的”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此种论述,辩证继承了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矛头直指民族文化内部的阶级分野,而以人的普遍解放为文化建设的旨归。这种以大众之解放为理想的民族文化观,与当今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民族主义有着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东面临的第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冲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中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战使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崩溃,为中东现代民族国家疆界的基本形成奠定基础;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出现,世俗的民族主义在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非阿拉伯国家蓬勃发展;在民族主义精神的激励下,现代化的改革之风吹遍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半岛。三种因素交互作用,使中东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民族精神的“病灶”与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现实由历史而来,从历史中可以探寻现实的成因,站在现实的高度,有助于深刻地把握历史.所以,谈古论今本无可非议,由此引发不同的意见自然也实属正常.近来,看到了一篇以揭示、疗治民族精神的“病灶”为主旨的文章,对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做了这样一个判断:……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